许谷芬,号国勋,民国八年(1919)十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泉州(今鲤城区)连理巷。家境清寒,2岁时丧父,一家四口全靠母亲做工维持生活。
谷芬8岁入学,因交不起学费中间两度辍学。温陵小学毕业后进入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到晋江县祥芝小学当助教,后考入省立义师。毕业后任晋江县朝阳民校校长和晋江县私立玉浦小学教员。此时抗日烽火遍燃中华大地,谷芬参加由进步青年组织的剧团,以演出和木刻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芬回母校泉州温陵中心小学任教。是年参加国民党组织。
民国三十三年(1944),谷芬转任泉中中学劳美教员。抗日胜利前夕,泉州白色恐怖,国民党特务到处搜捕进步青年。谷芬因涉“共(共产党)嫌”被关进“兴泉指挥部”石室,受尽折磨,加上感染恶疾,一度生命垂危,嗣后因抗战胜利,指挥部撤消,并且查无实据,当局只好交保释放。回家后,交由三青团继续监视,同时开除出国民党。
国民党的迫害,激起谷芬对黑暗统治的痛恨,民国三十八年(1949)六月,他毅然参加闽西南泉州人民解放同盟,负责宣传和调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谷芬先后担任泉州市(今鲤城区)文化馆馆长、文教科副科长、文化局副局长、文管会主任、文联副主席、历史研究会会长,又当选为省五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历届市人民代表,市人委会委员,历届市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兼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组组长,并连任民革市委会一至五届主委。
谷芬任文化部门领导期间,为了清除南曲各流派的门户之见,团结新老艺人,创办市南音研究社、市民间乐团,培养青年唱员、乐员;同时大量收集资料,进行南音改革。他发动新老艺人大胆创新,结合中心任务,谱写演唱新南音,主要作品有《惠女锁蛟龙》、《惠女英雄传》,并移植《阿庆嫂》等节目。他主持扫盲活动,大力举办各种类型扫盲班,在各街道组织文宣队、文工队,在农村成立俱乐部(后改为文化站)。每逢节日,举办南音、猜谜、游戏等文艺活动,活跃城乡文娱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木偶艺人生活面临困境,谷芬出面组织木偶剧团。不久,剧团被邀请赴上海参加中苏友好协会活动,获得好评,继而进京演出。1964年,谷芬带领泉州高甲剧团到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演出《连升三级》,轰动全国,被誉为“南海明珠”。
为了抢救传统剧、种和剧目,谷芬还主持并组织成立泉州打城戏和布袋戏艺术剧团。
此外,他把分散在民间的工艺美术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工艺美术厂,既解决这些艺人的生活困难问题,也为他们更好地发挥艺术才能提供良好环境。
在文管会工作期间,谷芬对重要文物加强管理及保护,对部分被损的文物报请拨款维修,并把散落在各地的古大钟、古大炮、碑记、石刻等收集到开元寺内统一保管。
政协工作,谷芬也做了不少。他组织“政协俱乐部”,发动成员为建立“海外交通博物馆”和“泉州历史人物纪念馆”提供资料,自己亲自参与其中的研究。他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抢救文史资料,广泛撰写、征集整理,使之出版,传之后代。他注意利用“端午”、“中秋”等节日,组织学习对台政策,鼓励有关人员写家信、访问记等宣传稿件送电台和中新社发表。同时出版《今日台湾》墙报,举办图片展览,开展对台工作。
1952年,谷芬主持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泉州市组织,在以后的27年中,他连任五届主委,始终和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79年3月25日,谷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60岁。当时有对挽联:“为双百方针贡献力量生无可憾,因统一祖国费尽心神死有遗思”。形象地概括谷芬的一生。
(洪应百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