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许金荣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许金荣,乳名壬寅,又名吴寅、徐克、清源(清元),泉州市(今鲤城区)双阳高厝村人。民国五年(1916)农历三月出生于漳州。因其父与人合营饼店亏损,家道中落,念完小学即被迫辍学。少年时因患眼疾无钱就医,致左眼基本失明。民国十九年(1930)因染罹鼠疫,双亲同日去世。饼店负债一千多元,债主上门把财物一扫而空,时金荣年仅14岁即成为无依孤儿。 民国二十年(1931),经亲友介绍,金荣入厦门集隆参行当学徒。他性情敦厚,刻苦耐劳,勤奋上进,每见书报,如获至宝。竭力弥补早年失学之阙。 二十一年,金荣结识厦门水果捐稽查员李青石(中共地下党员),在李青石启发引导下,逐渐看清旧社会的黑暗,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金荣参加厦门反帝大同盟的署名运动和收复“九·一八”失地同盟的抗日秘密组织。二十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常跟青石到宏汉路的店员中和海口鹭江道的码头工人中开展宣传活动。是年年底,厦门白色恐怖严重,党团组织遭破坏,金荣暂时失去组织联系。 二十四年二月,集隆参行倒闭,金荣失业回到泉州双阳,投靠穷苦的伯父许芎蕉。白天与村里青年一起开荒种地,晚上蛰居破草房坚持自学,同时千方百计寻找组织,同年秋,经友人介绍回厦门入信丰参行当店员。 二十五年夏,为避免政治迫害,金荣经舅父介绍,在亲友资助下,南渡缅甸,先后在勃固县枳都镇和敏濑镇的华侨商店当店员。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芦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危急之秋,金荣身居缅甸,心怀祖国,每天关注抗战新闻,并积极向侨胞传播。镇上设立缅甸华侨救灾分会,他致力参与分会工作,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并与店员坚持月捐筹赈。 是年底,金荣从报刊上看到介绍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的报导,下决心奔赴抗日圣地。他一面四处打听去延安路程,一面省吃俭用筹措路费。店伙好友郑有礼受其鼓舞,愿意和他结伴同行。两人由仰光缅华文艺界救国后援会介绍回国,与他们一道回国的还有华侨青年苏学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四月,金荣一行三人由仰光乘船抵香港,取得廖承志介绍信,即转乘火车北上,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换发介绍信,辗转而至西安。当时“抗大”暂停招生,转介“陕北公学”。历经一个半月艰险跋涉,终于如愿进入陕甘宁边区旬邑县陕北公学分校。 当时分校设备简陋,条件极差,吃小米,睡土坑,没有教室,以露天旷地作课堂。但为了抗日救国,全体学员情绪高昂,生机勃勃。金荣编入该校30队学习,在革命大熔炉中得到锻炼。同年八月十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年十月,金荣从陕北公学毕业后,又入延安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学习。翌年春,再调中央党校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响应中央关于边区全体军民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边学习边开荒种地,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党校表彰。民国二十九年,他又转到马列学院,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并到边区实习。三十年七月,金荣奉派到关中边区搞商业贸易工作,负责经营光华商店,任副经理兼财经部门党支部书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经济斗争。为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他和他的同事深入边境集市进行商业贸易,回笼边币,有效地提高边票信誉,同时采购到大量边区急需货物,并通过商人获得不少情报。 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为了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组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中央决定以朱德为书记,建立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简称“海委”)。中央海委从延安各机关、学校抽调30多名华侨干部,在王家坪成立海外工作学习班训练干部。是年秋,金荣调至该训练班学习,编入第三小组。 学习班一面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军事学及整风文件,一面调查各地区社会、华侨情况和有关华侨政策。全体学员还一起参加开荒种地与纺毛线的大生产运动。金荣与几位华侨同志,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土法创制一种立式单辆木制毛线机,大大提高工效。朱德总司令看了很高兴,特此领了一部,晚上点起煤油灯,戴着老花镜纺线。消息传到机关各部门,给干部以很大鼓舞。 民国三十三年(1944)秋,华侨干部训练班结束,金荣调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工作,先后担任秘书股长和庶务股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然内战又迫在眉睫。毛泽东于八月二十八日率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举行国共和谈。金荣同其他十多位华侨干部一道,奉派从延安乘专车抵渝,作为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工作人员,负责重庆谈判的后勤工作。 三十五年四月,为了发动海外侨胞支援祖国的解放事业,金荣重返缅甸,改名“清源”,在仰光“胜发土产公司”当会计。在其努力下,民国三十六年(1947)缅华店员联合会成立,他担任店联副主席,使店联成为缅华民主运动的核心力量。此时,他还参与工联、书记公会以及店联民盟小组的领导工作。民国三十七年(1948),金荣与王英秀结婚,夫妇一道工作。1952年9月,王英秀先携儿回国,金荣仍留缅甸。 1954年初,金荣奉调返回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从事统战、侨务研究工作。1955年,中联部派金荣与许立(晋江人,归侨干部)到重庆创办四川学院,许立任院长,金荣任党总支书记兼校务委员。1960年,金荣调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干部三处处长。1965年,调中共云南省委联络组为组长,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历膺重任。 “文化大革命”初期,金荣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遭受残酷迫害。但他始终实事求是,坚持原则。1971年恢复工作,任命为昆明工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1979年7月,金荣调回泉州,任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分管人事、纪检、外事、华侨史研究诸项工作。为把华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倾注大量心血。他特别重视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因素。他经常深入侨生、港澳生宿舍,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支持他们成立文学社和美术、书法、摄影等协会,成为华大学生知心人。他待人热诚,平易随和,同教师及工作人员关系密切。 金荣特别关心华侨史的研究工作,历任全国侨联第二、三届委员、全国华侨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3月中旬,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暨东南亚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在厦门举行,金荣积极支持泉州市侨联副主席林竹等人的建议,熬夜起草《关于缅甸华侨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提纲,与有关归侨人士座谈讨论,发动撰写亲自经历和见闻资料,而后分专题深入研究。与会同志闻风而起,积极响应。 1984年4月9日,金荣赴京出席第三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在七天会议期间,他想方设法与来自港、澳和全国各省的归侨代表倾诚谈心,宣传华大办学方针政策和取得成就,努力扩大华侨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 4月26日,金荣在厦门欢送来华大参观的港澳中学校长参观团时,被侧面驶来的自行车撞倒,头部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8日凌晨逝世,终年68岁。 (林少川 黄风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