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梁克家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宅在城内(今属鲤城区)东街,建炎元年(1127)生。他自幼聪敏绝人,记忆力极强,看书“过目成诵”。又勤奋自励,胸怀大志。青年时期,曾到广东潮州揭阳县为家庭教师。绍兴二十八年(1158),揭阳县东堧梅花盛开,文人学士争赋诗志胜,梁克家也赋诗一首。诗云: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 看来片玉浑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 这一首诗至今仍然是咏梅诗的上品。诗的意境不凡,“燮调”九鼎,抒发了他要治理国家的抱负;“百花羞涩敢言芳”,则表明他立志超越百花的豪情。 绍兴二十九年,克家回福建参加乡试,名列第一,夺得解元。明年,参加会试,廷试第一,高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驱兵至长江北岸杨林渡(今安徽和县东),金兵攻陷扬州,直逼瓜州渡,朝野震动。就在这个期间,金兵发生内变,金主亮被杀,金都督府派人往镇江与宋议和,淮南金兵全部北撤。当此之际,朝臣大多以为可以乘机进取,克家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分析当时的形势说:敌人虽然退去,我兵未曾充实,士气未振,不估计自己的实力而妄自行动,将反受其侮。陈俊卿以克家的话告知丞相陈康伯,康伯很赞赏克家的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不久,迁著作佐郎。 高宗禅位,孝宗继位,很想振作一番,改变高宗那种妥协苟安的局面。然而社会未宁,灾异屡见,朝野惶惶不安。克家乘机上疏,请广开言路,下诏求直言。孝宗接纳,下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诸臣,上疏言朝廷阙失。言路初开,克家上疏论大政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炳、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就是端正思想作风,确立法律制度,改变伤风败俗,不恃特权,滥用权威,确定大政方针,收拢人心。其中论及朝廷决策时说:如今边议要从三个方面着想,就是选将领,练士兵,足财赋。议论坦率,切中时事,为孝宗所奖谕和采纳,历升至中书舍人。 乾道初,克家奉命出使金国,金人晓得他是状元,待他特别敬重,安置在国宾馆。宴会间投射,克家接连数十发皆中的,金人上上下下都很钦佩。不辱使命而返。过不久,金派使者到宋贺庆会节,克家主张维护朝廷的尊严,令金使者入朝由南门,百官入朝由北门,随从人员不得到殿门外,以整肃朝仪。这一建议为孝宗所采纳,遂下诏以为定例。 后迁给事中。给事中原是驳正政令违失的职务。克家任职三年,遇到不可行的事,必定要力争,直言不隐。当言路初开时,所上奏陈不一定都能切中时弊、切实可行,为了防止因此而导致堵塞言路,克家上奏说:“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然无益,然而如果以空言就惩处,那么谏争之路就会堵塞,希望用开导的办法为好。”孝宗对此十分欣赏,并命他分析当前风俗存在的毛病。克家胸怀坦荡,无所隐瞒,列举四条上奏。一是瞒上欺下说假话,二是苟且偷安无进取心,三是唯唯喏喏毫无主见,四是争权夺利趋炎附势。指出这种腐败风俗,将导致世风日下,国力不振。孝宗对他这种直言不韪、切中时弊的分析大加赞赏,亲笔奖谕。当克家状元及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见克家风度峻整甚为爱慕,至此更为眷宠。 克家言行一致,处事精明,重视人才,保护善类。凡自己论谏的,自己执政时就力行之。如张说事,说拟由阁门选入枢密院。右正言王希吕和台臣上书弹劾,以为不可。孝宗怒,下令把希吕谪配边远地方。左相虞允文缴回诏令,拒不执行,孝宗更加发怒。克家从容劝告说:希吕弹劾张说,这是台谏的职责,左相救护希吕,正是为国体着想。孝宗听了,怒气才稍为平息,减轻对希吕的惩罚。不久,张说补入枢府,因此挟私怨,对那些不依附自己的朝臣存心中伤陷害。克家知道这件事,极力加以保护,许多朝臣避免受害。 乾道五年(1169)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六年参知政事,七年权知枢密院事。皇太子初立,请选置官属,增加讲读人数,克家举荐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都认为得人。对外主张先与金修好,但对金人的启衅应充分防备,不能示弱。如请筑楚州城,外环舟师,边境赖以安然。虞允文为宰相,主张恢复,朝臣迎合的人很多。克家不赞成贸然行事,因此往往意见不合。虽然两人都是为国家着想,但主张不同,施政困难,故克家力求离去。孝宗慎重其事地问克家:“真的不能对金人用兵吗?”克家回答说:“用兵先要财用充裕,如今用度尚且不足,靠什么成事!”孝宗为之改容说:“待朕仔细考虑。”第二天早朝,孝宗告诉克家说:“朕整个晚上思考你的意见,感觉至为重要,你不要离任!” 乾道八年(1171),改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允文推荐克家“靖重有宰辅器”,因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抚使后,克家单独秉政,朝纲整肃,连贵戚权幸也不得违犯。 克家在富国强兵方面曾作过很大努力,金人因此不敢南下。但他在对待金人的态度上始终是谨慎的。当时一些朝臣以国力有所充实,而想对金采取强硬对策。张说知枢密院事后渐揽政权,这种呼声更得到支持。克家对这种冒失举动和侥幸取胜的做法,历来是不赞成的,因此又和张说意见不合。后来在金朝使者入朝授书的仪式上又有不同主张,张说坚持“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不赞同,因此再请离任。这次请求获准,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建宁府。克家辞朝时,孝宗问:“你对治国大事还有什么要说的?”克家劝告说:“治国不要希求奇功!”不久,尚书等三省及枢密院移牒给泗州金人,敌不从命,反而派使泛海进行威胁,举朝为此震惊。两年后,即淳熙三年(1176),汤邦彦出使金国求陵寝地,被金人拒绝,因而贬官。天下进一步认识克家为国运筹的深谋远虑。 淳熙五年,克家丧母,丁内艰离任。有人疏论他秉朝政期间,对待吏属暴戻,擅改堂部授任的官员,因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官。至淳熙七年,才起用知福州。 克家在福州,处理州事,不因自己身居显贵而自专,委任通判陈傅良协同办理,豪强不得逞其私欲。在任政绩显著。任满本应升迁,赵雄奏请留任,因降旨仍知福州。淳熙九年,修《三山志》40卷。凡分9门:地理、公廨、版藉、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上俗。这是福建保存下来的一部较早、较好的地方志乘。史称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但其文多已不存,唯此书还可见其概貌。 淳熙九年再拜右丞相、封仪国公。一上任就奏请:尤袤、郑侨因言事落职,发外多年,应该召回。孝宗批准所请。 淳熙十四年(1187)卒,年61。赠少师,谥文靖。世子亿,字伯安,为福州通判。 泉州一带流传和保留着一些梁克家的传说和遗迹。如克家故居在泉州东街,该巷故称相公巷;其少年时期在日湖塔下的读书处;青年时期,读书于州治学宫,时池莲并蒂,后称瑞莲堂。卒后,葬于城东,今草邦水库东侧,俗传“五虎朝金狮”穴,并流传着奇妙的故事。在揭阳就馆时期,有一段奇缘,称《梅境记》。 (陈日升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