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镛,字乾翔,号颂南。晋江县三十九都塔后村(今属鲤城区)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生。自少胸怀大志,及长精研学术,以期经世致用。礼部侍郎韩树屏巡视闽省,与之接谈,视为国士。
道光十二年(1832),庆镛登进士第。初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再迁监察御史。
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初四,庆镛与黄爵滋等42名南方籍在京官吏,在北京陶然亭举行修禊之会,针对英国殖民主义者不择手段强行扩大鸦片贸易,攫取暴利,毒害中华民族的严酷现实,提出禁烟抗英的主张。随后,针对清政府政治昏暗,军备废驰的情况,庆镛先后条疏陈奏,如《认真训练水师策》、《武营积弊疏》、《海疆防堵疏》、《清查冒军需疏》、《整饬戎行疏》等,提出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军事的主张。可惜不被朝廷采纳。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清宣宗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往广州与英方谈判。琦善到广州,一反林则徐所为,拆除防务,裁减水师,镇压抗英民众,讨好英军。又私下与英军代表义律订立《穿鼻条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600万元。宣宗闻知震怒,于翌年一月,决定对英宣战。
鸦片战争爆发后,庆镛密切关注前线,讴歌奋勇抵抗的将士。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在吴淞战役壮烈牺牲,庆镛为作《题陈忠愍公化成遗缘》:“君不见陈老佛,手执红旗呼战士,以一当十皆奋起。炮声人声震百里,夷人当之皆披靡。火轮辟易不敢驶,自邜接战巳不已……”上海典史杨庆恩继为国殉难,庆镛又题诗赞颂:“旷世英雄共一辙,气如河岳心如铁。浩然刚大凌乾坤,明德馨香永不灭”。
琦善及奕山等皇亲大臣的丧权辱国,引起全国人民愤慨,舆论哗然,强烈要求惩办卖国贼。二十二年(1842),宣宗为缓和舆论,谕令各省督抚详查确核,交部治罪。琦善、奕山、奕经、牛鉴、文蔚、余步云等人“均锁解京”,“革去职任”,“定为监斩、候秋后处决”。二十三年,琦善、奕山等皇亲贵胄、卖国奸贼,又先后“弃瑕录用”,冠戴重加。为了欺骗朝野,御试时,宣宗以《烹阿封即墨》为试题,文过饰非。朝中大臣抚膺叹息,噤不敢言。
二十三年(1843)四月,庆镛将上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上《申明刑赏疏》云:“为刑赏失措无以服民,竭沥愚忱,仰祈圣鉴事。窃惟行政之要莫大于刑赏,刑赏之权操之于上而喻之于民,所以示天下之大公也。……倘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其端不过优柔寡断,而其后遂贻害于国家。……逆夷滋事以来,自总督将军以至州县丞倅,禽骇兽奔,纷纷藉藉,惟知船炮之足惊,谁复典刑之是惧。去年秋后,逆夷退出大江,烽烟稍静,我皇上赫然震怒于失律之罪,法有难宽,始命沿海疆臣将一切败将逃官详查确核,交部治罪。于是最辱国之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参赞大臣文蔚、两江总督牛鉴、浙江总督余步云后先就逮。部臣按律问拟斩候;余步云情节较重,即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法。凡有血气之伦,莫不拊掌称快,佥谓国法,前未申于琦善,今犹申于余步云;而今而后,前车之鉴凛然,谁复肯蹈必然之诛,而不求生于一战哉!乃二十六日即奉上谕起用琦善为叶尔羌帮办大臣。邸报哄传,人情震骇。……未几,且以三品顶戴为热河都统矣。旋且用奕经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文蔚为古城领队大臣矣。夫逆夷之敢于猖獗,沿海兵将之敢于逃窜,驯至今日海水群飞,鲸鲵跋浪,逞其所欲莫敢谁保者,实由琦善于逆夷入寇之始,首示以弱,惰我军心,助彼毒焰,令海内糜烂至于此极。即罢斥琦善终身不齿,犹恐不足以作士气而餍民心,何况鞶带再加,脱俘囚而薰沐之乎?至奕经之罪,虽较琦善少减,文蔚之罪,较之奕经又可少减,然我皇上命将出师若何慎重,奕经乃夜郎自大,深居简出,屯兵半载,并未身历行间,骋其虚骄之气,志盈意满,期于一鼓而复三城;卒之机事不密,贻笑敌人,杀将覆军,一败不振。此不待别科,其骚扰供亿,招权纳贿之事,而罪己不胜诛矣。臣奕知奕经为天潢贵胄,我皇上笃念亲亲,必不忍遽加显戮。窃意即幸邀宽典,亦应圈禁终身,销除册档,以无贻宗室之羞。岂图未及三月,辄已弃瑕录用。且此数人者,我皇上特未知其见恶于民之深耳,倘俯采舆论,谁不切齿于琦善而以为罪魁?谁不疾首于奕经、奕山、文蔚、牛鉴诸人,而以为投之不容缓?直道犹存,公论可畏,非臣一人之言也。侧闻琦善意侈体汰,跋扈如常。叶尔羌之行,本属怏怏,今果未及出关,即蒙召还为热河都统。……
“顷者御试翰詹,以‘烹阿封即墨’命题,凡百臣工能无惕息?而今兹刑赏若此,臣之愚昧未审皇上所谓阿者何人,所谓即墨者何人?假如圣意高深,偶或差感,而以即墨为阿,以阿为即墨,将无誉者毁者有以淆乱是非耶?所望皇上力奋天威,收还成命……,国法稍伸,舆情可慰”。
道光接到奏疏,慑于舆情,不得已下谕曰:“朕无知人之明,以致琦善、奕经、文蔚诸人丧师失律,惟有反躬自责,不欲诿罪臣工。”复革琦善等的任职,令其闭门思过。谏草流传,读者咋舌,天下想望风采,直声满天下。光绪间御史江春霖为题“抗直敢言”,镌于泉州清源山摩崖。
庆镛疏劾权贵,直指宣宗淆乱是非之谬,逼使宣宗收还成命。但直道难容,不久就受到排斥。道光二十五年(1845)迁给事中,不久贬为光禄寺署正。二十六年解徂南归,从事著述。三十年宣宗薨,文宗奕继位,称咸丰。以大学士朱凤标荐,诏补江西道监察御史,再调陕西道。庆镛持身廉正,贬而复起,锐气不挠。前后所上奏章,均为兴利革弊、匡国振民。如为修治黄河河南段,上《河防筹画疏》;为固民心,培国本,反对卖官鬻爵,上《请停捐军功举人疏》,均影响深远。
咸丰三年(1853)冬,太平天国革命初兴,泉、漳、兴、永等州府农民,纷纷起义响应。庆镛以在职御史奉诏回籍办理团练,与闽浙总督、泉州知府等共商团防,筹划镇压,建立团练总局于泉州西街。咸丰五年,侦获起义军女首领邱二娘,并加杀害。七年,夹攻林俊起义军,瓦解其余部,竭力为清朝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效力。
咸丰八年(1958)庆镛卒。年六十四。赠光禄寺卿,赐祭葬。荫一子知县,祀乡贤祠。
庆镛精研汉学,而制行则服膺宋儒。尝自题楹联曰:“六经宗孔(安国)郑(玄),百行学程(颐)朱(熹)。”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别陈颂南户部庆镛》诗云:“本朝闽学自有派,文字醰醰多古情。新识晋江陈户部,谈文颇似李文清(光地)。”庆镛为文朴茂,又工于诗赋,对钟鼎考释、词章碑志,均有精深造诣。著有《籀经堂集》、《三家诗考》、《说文辞》、《当籀考》等书。
(傅金星撰稿 杨清江修订)
【参考资料】
①《清史稿》本传。
②民国《福建通志》本传。
③《籀经堂集》。
④清梁章钜《浪迹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