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良,又名奕刘。泉州市(今鲤城区)人。生于民国4年(1915)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公历12月4日)。其父陈家谋为传统制花艺人,在市内梦果巷(今花巷)开设“晋发”制花店。
德良自少聪颖,8岁入私塾,14岁随父做纸花。由于制花行业有半年淡季,生活艰难。16至22岁(1930-1936)间,改行在南门钱庄当5年学徒。有一天,为老板的少爷看自行车,不意自行车被风吹倒砸伤脚部,医治三个月痊愈后,被老板解雇。又到乡下养“鸭阵(群)”,失败而归。只好再跟其父重操旧业。遇旺季,夜以继日,拼命生产;淡季,捏小糕人、小动物,做蜡金鱼、走马灯等出卖,弥补家用。
抗日战争期间,市场萧条。德良由于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染上慢性肺病和胃病,生活十分艰苦。28岁时与同行业扎花女工蔡淑惠结婚。妻子手艺娴熟,是他的得力助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良的生活稳定,逐步好转。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使他对制花前景充满希望。
1954年,德良参加筹备泉州美术工场。1955年,当选为美术生产社副主任。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57年省授予制花行业艺人称号。1962年当选为社主任。同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为了提高制花工艺,德良认真观察四季自然界花卉的变化,从枝到叶,从蓓蕾到花朵,都仔细揣摩。即使清明节随父母到山上扫墓,也到处采摘花草,遇有形态奇异的树枝、小树头等,即设法取回制成标本。1955年后,他在自己家中种植花卉,每天细察花的形态、特色和变化;又经常到公园、花圃去观赏。同时向国画家李硕卿等人请教,探讨花卉艺术造型等知识。196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请德良制作福建特产荔枝和福桔的工艺品,他多次下乡观察,请教果农,细辨果实的形貌和颜色。作品完成后又下乡预展,连果农看了也分辨不出真假。
德良制花不囿于传统工艺,而是潜心研究,锐意改进,大胆创新。他把用绸錾制成的“绸春花”花瓣浸过桃胶水晒干,使绸春花插在妇女头髻上,半个月时间保持花型美、颜色鲜艳,被挤压后也能恢复原状,成为市场畅销的独家名牌产品。
三、四十年代,德良是泉州制花行业中第一个采用以台湾产通草为原料制作花卉。他第一次试用时,不懂通草的特性,按照做绸花的方法,将通草染色后,蘸上桃胶和酒精。待干燥后,通草纸硬绷绷,比纸、绸花质感更差。以后又试验不用桃胶和酒精,通草片虽柔软,可是用工具压花瓣时,却片片破碎。经多次试验,均告失败。有一天早上,他很早到工作场所,拾起昨夜掉落在砖地板上的几片花瓣一看。花瓣吸水分后湿润、柔软,用手指压搓,不但不破,被风吹干后,仍一凹一凸皱纹清晰。于是,他从中得到启发:在压制过程中,保持通草一定的湿度,加工时先用湿毛巾将剪好的通草片盖住,使其湿润,然后逐片拿出来压模、扎花,终于获得成功,产品玫瑰花比纸花、绸花造型更优美自然,质感也好。群众看后,称赞通草玫瑰花生机勃勃,“比鲜花更鲜”。1954年通草花参加出国展览,获中国美协奖状;福建省文化局也颁发奖状、奖金和纪念章。1956年再度获省手管局、文化局奖状和奖金。1957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我国时,毛主席将德良所制作的通草花作为国家礼品赠送,苏加诺非常喜欢,回国后还在报上赋诗咏赞。
嗣后,德良继续努力开发,创作出更多通草花新品种。至1956年,已有水仙花、菊花、玫瑰花、茶花、蜡梅花、牵牛花等百余种。单菊花一类,就发展到10多个品种,其中垂丝型的龙须菊,花瓣细如长髯,缱绻奔放,朵朵婀娜婆娑。水仙花是新品种,他经过精心研究,终于掌握水仙花花纹、花蕊、叶片、叶脉、根须等特点,通过艺术加工,巧妙地运用通草纸、石蜡、石膏等原料,再现水仙花清丽淡雅的姿色,使人真假难分。1959年通草花赴京参展,一时誉满京华,《北京晚报》称德良是“制花神手”。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参观后,当场赋诗一首:“手下运东风,放出百花红。劳心结劳力,精巧夺天工。”赠给德良。当年国庆,省委特邀德良到北京观礼,登上天安门观礼台。1960年秋,他又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随带去一盒水仙花王,被赞为“丰硕清新,典型乱真”的杰作。
德良还注意通草花盆景的开发。他从花蕊设计、整体造型、颜色配搭等方面反映各种盆景的艺术特点:梅花曲劲苍老,疏影横斜;水仙花姿态清新,形神兼备;紫藤花弱不胜风,花枝沿竿而垂等等,同时还注意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除了在花朵上适当地夸张,又巧妙地用银粉拌桃胶做成点点露珠,洒在花叶之间,虽是寥寥数点,配搭泥塑小石子、小动物等,益饶风趣,更赋旺盛的艺术生命力。1959年冬,苏联专家B-A杜特凯维奇与N-A埃尔阿瓦来厂参观,看到德良为盆景制作的大花生,主人告诉他们是假的,他们不相信,拿在手中仔细端详,说:“一点都看不出。”主人各送一荚给他们作纪念,他们很愉快地收下。
为了适应人造花批量生产的需要,1957至1959年间,德良着手改进制花工具。在他带动下,全车间完成技术革新数十种。经过技术革新,逐步实现制花机械化,用机器冲压花瓣、花叶,用模型制作花萼、蓓蕾等等,工效分别提高3至10倍。继而配合李硕卿使用新染料、新染色方法,解决长期存在的花叶易褪色问题。
德良于1960、1964年二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通草花,并亲自安装。
德良自1955年开始传授艺徒,先后培养30多名艺徒。他热忱传授技艺,采用现身说法,结合实际操作,循循善导。这些艺徒后来都成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技术骨干。
“文化大革命”中,德良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受到围攻和批斗。他极度地愤懑和伤心。1969年7月1日不幸去世,终年55岁。
妻蔡淑惠长期受德良熏陶,互相切磋技艺,为省级工艺美术(制花)专家,并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子陈呈章,助理工艺美术师。其艺徒郑华森,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曾经民撰稿 杨清江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