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生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为北宋名臣、书法家、科学家。父琇,世居枫亭,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
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曾参加乡试,经凌景阳推荐拜江阴葛惟明为师。受葛长子宏的影响注意史学。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天圣八年(1030)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登科后移家莆田,与葛氏结婚。
庆历三年(1043),蔡襄知谏院,与余靖、欧阳修、王素被称为“四谏”。襄感仁宗知遇之恩,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到天下利弊、一时缓急、吏治好坏、国势强弱。他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国君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当此之时,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
蔡襄于庆历四年(1044)知福州,六年秋改福建转运使。八年丁父忧离职。皇佑三年(1051),襄复修起居注,参加政事。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尽忠职守,不随意草诏,为仁宗所敬重。
皇佑五年秋,仁宗以真宗《奉神述》再刻之碑,亲自篆额,敕蔡襄写成终篇。书成,仁宗御书“君谟”两字派中使赐之。
嘉佑元年(1056)再知福州。在任劝学兴善,备礼延请贤士周希孟、陈襄、郑穆等为学子传授经术,改变专尚词赋、不切实际的学风。又亲自书写《圣惠方》,列于衙门外,让州人抄传医治蛊寿。并作《五戒文》《教民十六事》,教育州民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等,切中时弊,深得民心。
蔡襄任转运使时,重视发展生产,减轻民众负担,发挥福建自然优势。他曾疏请让莆田县胜寿、西冲、大和、屯前、东塘五塘依旧积水(以前曾决去五塘,以地为田),利济民户。
祥符中,朝廷蠲除两浙福建六路身丁钱45万贯,而漳、泉、兴三州军无人论奏,又照旧科纳了40年。蔡襄奏减其半,生民赖以保全者不少。
福建是产茶区,但直到唐代还济不上全国产茶区行列,宋代才开始作为贡品。蔡襄督制龙凤团上品龙茶,对种茶、制茶、试茶加以总结和创新,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至和、嘉佑间,蔡襄两次知泉州,对属吏要求严格,对民则施以恩惠,民畏而爱之。
第一次知泉州为至和三年(1056)二月,至嘉佑元年(1056)六月。第二次知泉州为嘉佑二年(1057)七月,至嘉佑五年(1060)秋。
蔡襄到任以后,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奏请革职为民。同时加强沿海州县城池修建和军事防备,教习舟船谙熟水势,防备海寇。
蔡襄知泉州时年是44-48岁,虽是壮年,但身体已很 羸弱。他《上集贤相公书》说:“襄自六月去都,至南京遽丧长子,寻以妻室病患,道路就医,处处留滞。至衢州比又丧亡。半年之间再罹凶苦,生意几尽。”到泉州时身心交瘁,但却做出几件震古烁今的业绩。
泉州与惠安交界处有洛阳江,全长100里,下游江面宽800米。随着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建桥成为历史发展所必需,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庆历间就有郡人李宠倡议“甃石为浮桥”的设施,皇佑五年(1053)郡人王寔进而倡建石桥。蔡襄一到泉州就下定决心完成这一巨大工程。
洛阳桥经六年又八个月时间,于嘉佑四年(1059)十二月竣工。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建于皇佑五年四月庚寅,以嘉佑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王寔、许忠、浮屠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繇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记述了建桥时间、规模、费用、意义等,文章、书法、镌刻誉为三绝。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支海梁式石桥,是闻名世界的宏伟工程。其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的建桥方法,是古桥梁建筑科学的重要创造。
又植松七百里以荫道路,自大义渡直达泉、漳,人争赞颂,为歌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为了安定民情,到九日山飞阳庙祭神乞雨。一方面调动民力,疏导管理水源,如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据《晋江县志·舆地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代五百年间,粮食产量比其他地方增加三倍。为转运使期间又曾于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寄书泉州管理好,以利饮用和灌田。治平间晋江县令王克俊刻崖志之,名‘蔡公泉’。”
蔡襄有两部重要著作,即《荔枝谱》和《茶录》。《荔枝谱》是蔡襄于嘉佑四年(1059)写于州治“安静堂”。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分类书,全书1卷,分为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故事,记载荔枝品种32个。《茶录》著于任福建转运使时,治平元年正定,书之于石以传世,揭示试茶的方法。
蔡襄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欧阳修论书称“蔡君谟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仁宗爱其书法,自制《元舅陇西王碑》命书之。蔡襄不轻易为人书写,即使仁宗命他写温成皇后碑文,也推说这是待诏的职责。其大字书石并留存的,最著名的推《万安渡石桥记》。碑立于洛阳桥南蔡襄祠内。
嘉佑五年(1060)蒙召还京,六年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八年,仁宗崩,英宗即位,改元治平,任命三司使。治平二年(1065),因帝疑襄曾议论立太子事,便以母老求知杭州。三年五月徙南京留守,未行,十月母卢氏卒,护丧南归。四年(1067)八月卒于家,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于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端学士蔡公墓志铭》。乾道中,赠谥忠惠。
蔡襄有三子,名分别为匀、旬、旻,长子次子皆早卒。曾孙,大观间知泉州。
有《蔡忠惠公集》行世。宋乾道间王十朋知泉州,多方搜求,经知兴化军傅自得访得善本,刻印于府署。
(傅金星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