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黄凤翔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黄凤翔,字鸣周,号仪庭,晚更号止庵,泉州人。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从小学习认真,博览群书,精通文史。23岁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中第二名进士(榜眼)。初授编修,奉命在内书堂任教习。内书堂原是供皇宫小内使读书之所,为了教好这些小内使,他特地花了很多时间去收集一些历史上足供后人鉴戒的人和事辑录成书,教他们诵读。万历初,他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万历五年(1577)凤翔参与主持江陵会试,以后又多次参加主持会试。 凤翔为人正直廉洁,不畏权势,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当时宰相张居正常常利用权势,专横无理地杖责一些敢于进谏的人,凤翔对此极大不满,他把那些遭到居正反对的谏疏收集编纂,在朝内散播,以让大家明白真相。万历八年(1580),居正二子参加会试,示意主持会试的凤翔给予关照,凤翔予以严词拒绝。其他大臣也有类似这样的要求,凤翔刚直不阿,秉公办事,一一拒绝。万历十二年(1584),凤翔被提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负责人),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严课程、绝私情”,因而办得很起色,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万历十六年(1588)凤翔又被调到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次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当时边境告急,朝政腐败,皇帝只顾游宴寻乐,正直敢言的人受到排斥,不能得到重用;而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得到加官进禄;本来主要用于国防和国家建设的财政收入,不是被一些人作为“自营私蓄”,就是被用来修建寺庙。针对这些情况,凤翔上书给皇帝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要‘屏游宴,亲政事’,现在最重要的是用人、理财两件大事。”在用人方面,凤翔列举前朝的事例,向皇帝说明“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希望皇帝能起用一些“直声劲节”的人如邹元标、潘士藻、孙如法等人。在理财方面,他斥责一些人把国家收入占为己有,甚至批评皇帝说:“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并指出都城寺观修得丹碧荧煌,都是花费国家大量资财,劳民伤财的事。举出前朝皇帝把自己的私蓄拿来搞边防建设的事例,劝说皇帝要把财政收入用于富国强兵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去。他说:“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熟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意见,都没有被皇帝采纳。以后,凤翔又因与礼部尚书于慎行、侍郎李长春共同上书建议册立太子之礼仪,触怒了皇帝而被夺俸三个月。三人中只有凤翔敢于再上疏争辩。但被有关方面扣下不上报。因此,他感到很失望,就多次提出要求引退。 万历二十年(1592)凤翔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越年,改任吏部官职,再调升为南京礼部尚书,他又上书辞退,但因凤翔在朝中较有威望而未获批准。他便再次提出申请,才得到批准。万历二十二年(1594),又再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凤翔就再上书恳求准他回家照料年迈的母亲。从此他就不再外出当官。 《泉州府志·明列传》称赞凤翔“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谨严,不设道学之名而体其实”。他中进士后的40多年间,在朝为官只有13年,其余大部时间都是在家乡泉州居住。他品格高尚,对别人很好,对自己要求却很严格;他在朝任高官时,每次回乡,为了不惊动乡亲,在离城10余里时,就撤去仪从,单车便服入城,并吩咐侍从不要呵辟行人。有一次,他便服乘车外出,路上碰到一个书生匆忙地从他车边一擦而过,不慎衣服被撕裂了,这个书生竟大发脾气,拉住车子不放,凤翔立即下车,很和气地说:“请你跟我回家,我会照价赔偿的。”书生跟他到黄府时,才知道他就是当朝的黄尚书,惊恐万分地向他谢罪。凤翔却说:“我岂能自食其言。”就引他入府就坐,并照衣服的价值加倍赔偿。 凤翔是泉州历史上较有名的文人,府志说他“溺于学问,毋论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为文尔雅深醇”,他为泉州的名胜古迹写下不少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等。他在泉州还主持编纂万历版《泉州府志》。 万历四十二年(1614),凤翔在泉州病逝,终年76岁,死后赐祭葬,天启初,赐谥文简。 凤翔的故宅在泉州城南,中有藏书室,他死后墓葬在东郊田头亭。人们还在他的住宅附近建一座名为“榜眼坊”的石牌坊(现已废)来纪念他。 (吴志谦整理)【参考资料】 ①《明史》 ②《福建通史》 ③乾隆版《泉州府志》、《晋江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