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孙龙,字石竹,人称“阮阿龙”,泉州后城街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自幼爱好绘画,聪敏过人,没有师承而自学成才,他说,“我是拜‘纸葱管’为师的。”他绘图起稿,系用上等“油排”草纸卷成实心的“纸葱管”。使用时将其一端烧成炭化,即成为炭笔。画面定稿描黑以后,只要用手帕轻轻一拍,不留痕迹。孙龙擅长人物丹青,古时人物肖像皆以写生临描,当面作画,称“喜颜”或“对面画”。也有“行乐图”、“全家福”。皆由顾主请孙龙到家中作画。孙龙尤善于体察人的体态动作、客貌表情,并抓住特征。心灵手敏,眼光锐利。对设色颜料十分考究,作品色泽鲜妍,经久不褪;线条清秀如真,色调和谐,传神如生人。孙龙的作品远近闻名,求画者日多;于是就在道光十年(1830)开始在家中设画室,以绘画为业。
孙龙为维持家庭生活,又增辟画种,在人物肖像的基础上,发展了宗教神像画。旧时丧事之家“做功德”,皆延请道士或和尚为死者做度亡法事。道士设坛,必悬挂“三清像”(太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道德天尊),或外加水德星君、火德星君,或雷声普化天尊、太乙天尊,计5幅,或7幅、9幅不等,又外加阴司地府诸图。和尚设坛,必悬挂“三世尊”(如来、文殊、普贤),或外加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或罗汉尊者及佛教诸神。凡这类神像,大多为阮家所绘,很是著名,远扬泉属一府五县及南洋各埠。
孙龙虽以画人像和神像著名,但总觉得究属画匠,不足登艺术之宫;乃致力于水墨画,画艺精湛,成就也很高。他学画骏马,便实地对真马全身各部位,认真测量比较,常为研究马的形态而废寝忘餐。
阮积山字学文,又名金锥,生于咸丰九年(1859),系孙龙之子。亦以人物肖像和宗教神像著称,为泉州近代著名画家。
积山自幼在其父精湛画艺的熏陶下,成为阮家第二代名画师。积山对于乃父画艺的匠意、笔力、设色等要诀,在日常耳濡目染及操作实践中,大有进益;加以自己能勤学苦钻,故其画艺益精。“青出于蓝”,更有造诣。孙龙于70高龄封笔,翌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逝世。积山23岁继承父业,主持画室,人们习称“阮积山画室”。当时照像技术已广为流传,大幅的西洋油画像、炭画像也日渐增多;而“对面画”工本费较高,求画者日少。因阮积山画室知名度高,名声不衰,求画者仍大有其人。但此项营业虽未绝,究不如其父当时之盛。积山乃着力于道、释二教的宗教神像及儒家人物古画的研究。以原有绘画为根基,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默揣各种神像、刻划人物故事的特殊性格与形象。如“金刚怒目”、“菩萨低眉”、“老君飘髯”、“天尊挚拂”等等,必恰如其分,具有其写实风格。人们称赞他“画人成人”,“画神成神”、“画鬼成鬼”。活计很多,求画者皆须预定。寺院、外埠求画者尤甚。宣统二年(1910)泉州承天寺作水陆道场,场面很大,特请积山绘制全套佛像计73幅,神态各异,观者群称为罕见之作。民国4年(1915),泉州大寺后日本教堂传教士内山喜市,带通译王锡畴找阮积山,闻名而来,请为画观音像20幅,寄回日本寺院悬挂。泉州超尘和尚亦请画4幅“天地水火”佛像,背景衬以西方名佛,每幅有16位天尊,每位身长六七寸,色彩绚烂,甚为壮丽。他还曾以淡灰作地,浮现一素描观音,立于水中鳌头上,低眉含笑,目送清波,宛如白瓷观音,堪称妙品。此外,他还继承其父的故事画,以《西厢记》、《红楼梦》的故事为题材,画面生动美妙。这一类仕女画,倩而不佻,婉而不滞,一派自然,未见矫揉造作痕迹。
积山所作各类图画,以工笔重彩见长。对所绘的人物、神像,能严格表现各自的时代特征。除人物形象的面貌神态外,对所属朝代的发式、装饰、服色、官阶品级标志,以及上、下阶层男女老少的穿戴、生活起居、建筑物的建造形式、特色、生活用具、风俗习惯等等,都毫不含糊地深研细查。其知识之渊博,使所画人物和背景,尽善尽美,甚是罕见。
积山对油漆器、玻璃器、木石刻的图案画,亦能推陈出新,曲尽其妙。当时泉州称画家的有:朱景松(阮孙龙传授的学生)、倪光泮、陈春仙、吴三阳、王硕珍诸人,而阮积山为主魁首。积山不但画艺超群,南音也是他独好的曲艺。只要哪里有南音演奏,都少不了他那优雅动听的琵琶弹奏声。他一手培养的学生周肇元(又名马赐),画艺水平亦高,后为阮积山收为大女婿。
积山于民国16年(1927)去世,终年69岁。传子法生、君爵二人,为阮氏画室的第三代。
阮法生,字秀潭,积山长子,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也是泉州近代著名画家。
法生自幼随父学画,积山对他管教严谨。法生志高,孜孜不倦,画艺精益求精,画技上并有新造诣,业务不逊其父。他最大的愿望是早日出师,能独立发挥才智。16周岁那年,正式要求其父让他出门为人家画“对面画”,即替人家画“喜颜”。被积山拒绝。为此,法生灵机一动,叫声:“阿舍(儿子对父亲的称呼),您坐着让我替您画张小影,您看如何?”积山点头应允。法生喜出望外,立即备来纸笔,面对慈父尊容,眼精手快地运笔,不多一会,一幅“出师画卷”(保存至今70多年)展现在积山眼前,只见父亲含笑不语,起身离座。后经配画全身,又把积山曲艺独好的琵琶,画作配景。他把这幅完整的画卷,再次呈递在其父面前,积山见了,连连点头三下,表示准许阮法生正式出师。
法生从此出入于泉属府县民家僧院,为人画“对面画”。无论是“喜颜”、“全家乐”,或人物、神像、飞禽走兽,无不精通。特别是“对面画”、人物、神像,皆发扬阮家传统,系“阮积山”特长画种。法生的作品饮誉国内外,订画客户络绎不绝。法生晚年,偕胞弟君爵把店号“阮积山画室”改称“阮积山图画美术社”,意图欲有新创举。
阮家历代存有画稿,使用颜料以赤石为主,故能长期保存。迨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该画室所绘属于封建迷信的作品,被“红卫兵”抄家,所存画稿均遭焚毁,一洗而空。法生从此封笔不绘。由于画艺生涯贫寒,也不愿传下第四代。法生于1978年去世,终年79岁。阮家后代改业书画裱褙,也很著名。
阮氏三代画家的工笔重彩画诸作品,均以店号“阮积山”及阮孙龙外号“阮阿龙”著名。
(陈垂成 撰稿)
(本文承阮积山之孙阮玉灿、阮杏邨、阮玉书提供资料,并参考王爱琛《记阮积山画室》一文,及本人回忆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