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弘一,法名演音。俗姓李,名息,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尝更名岸,字叔同(名号屡易,多达70余个,而以叔同为世所知),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十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天津。父李世珍,字筱楼,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官吏部,后在天津经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
弘一颖悟聪慧,读书过目成诵,5岁父亲去世,就跟他母亲学诵诗篇。10岁开始阅读经、史古籍,临摹汉魏六朝各种碑帖,后又从赵幼梅、唐敬严等学填词及篆刻。颇受当时天津诸名家赞许。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因受康党之嫌,奉母南下上海,肄业于传授新知识的南洋公学,受到当时在该校执教的蔡元培赞赏。他一方面在校学习,一方面又和友人设“沪学会”于南市,按期讲爱国、自立和卫生强身的道理,以开新风气。同时还与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出刊书画报,他所作诗词被评为全会第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弘一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填《金镂曲》一词留别祖国。有“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是祖国,忍孤负”。可以见他当时的抱负。在日本,他肄业于东京上野美术学校,是我国留日学生入艺专的第一人。除专攻西洋油画外,又在音乐学校学钢琴。后来又从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研究戏剧,并于1906年和同学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东京组织“春柳剧社”,开创话剧活动。时值祖国淮河流域发生水灾,他立即和春柳剧社同仁发起赈灾游艺会在东京公演世界名剧《茶花女》。他自饰女主角玛格丽特,将上演收入汇回祖国助赈。
宣统二年(1910)学成回国,任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越二年到上海任教城东女学。一到上海就参加柳亚子主持的“南社”,从事文艺活动,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时兼任《太平洋报》副刊编辑。后来《太平洋报》停刊,他转到杭州任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前身)教席,与马叙伦、夏丐尊等同事。漫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则都是他在浙江一师时的亲炙学生。
民国6年(1917)春,由于宗教信念的滋长发展,竟决心投向佛门,皈依杭州虎跑定慧寺了悟上人,为其在家弟子,取法名“演音”,号“弘一”。翌年8月,入虎跑寺剃度出家,由此开始了经钵飘零的苦行生活,潜心钻研佛学。
民国17年(1928)11月底,弘一与挚友尤惜阴、谢玉梁二居士结伴,拟赴暹罗(今泰国)弘法,12月初抵厦门,承友人陈敬贤居士(陈嘉庚之弟)接待,住南普陀寺。有性愿老法师、芝峰法师等常来叙谈,并诸多挽留,遂留滞厦门。腊冬,到南安小雪峰寺过年。
18年(1929)春,弘一与南普陀寺住持太虚法师联袂来泉州。泉州开元慈儿院院长叶青眼居士请求为慈儿院谱曲。年底,弘一与太虚同去南安雪峰寺度岁,在该寺谱《三宝歌》曲(太虚作词),作为慈儿院早晚礼佛之赞歌。旋取道福州赴温州。是年10月,重返厦门,岁暮复至南安,与太虚、转逢法师同在小雪峰寺度岁。
19年(1930)春,自小雪峰寺移锡泉州承天寺,为“月台佛家研究社”讲解书法,并为寺藏古版经书编辑目录。4月离寺,云游江浙。
22年(1933)5月,应泉州开元寺转物和尚之请,率领跟他学律的弟子数十人由厦门来泉州,驻锡开元寺尊胜院,为诸学人讲学,每月朔望并为寺院僧众诵戒。居留期间,专工圈点《南山钞记》,点校完毕,自记研习始末,作《圈点南山钞记跋》。又续编《戒本羯磨随讲别录》、编写《南山道宣律祖略谱》,撰《羯磨疏》、《焚纲菩萨戒本释》等书文。
是年10月,出游泉州郊外,道经泉州西门外潘山,发现晚唐爱国诗人韩偓墓道,亲临展谒,引为神交。后令弟子高文显撰《韩偓传》,并作“韩偓评传序”以志敬仰。后来,他把数首韩偓的诗书写成中堂自悬留念或赠与他人。冬月移晋江草庵度岁。越年至厦门讲律。
24年(1935)3月,弘一再莅开元寺,开讲《一梦漫言》。讲毕,移住温陵养老院。是院旧为宋理学名家朱熹讲学遗址,称“小山丛竹”,中有“过化亭”,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泉州府通判陈克典建,后毁。叶青眼拟修复古迹,请弘一书亭额。弘一为书“过化亭”匾,并题跋称:“泉郡素称海滨邹鲁,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岁久倾圮……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朱程,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
同年,弘一在泉州另恢复了一项朱熹遗迹,即补书开元寺山门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并题云:“寺门旧有此联,朱文公撰,久失,为补书之。”
4月,由弟子广洽联同,自南门外乘古帆船经惠安崇武,抵净峰寺,驻锡半载,临行写有菊花诗。11月,应承天寺之请讲《律学要略》。
25年(1936)春,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来泉,慕名求访弘一。时弘一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闭关静养,广洽法师陪同引见。郁达夫作诗以赠。诗云:“不似西冷遇骆丞,南来有志访高僧。远今说法无多语,六祖传真只一灯。学士清平弹别调,道宗宏议薄飞升。中年亦具逃禅意,两事何周割未能!”
27年(1938)元旦过后,弘一再莅承天寺,居养正院,接连在该寺及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等处讲经宏法。时值抗日军兴,各方人士纷纷来寺求他书联题字,他对诸山丛林概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一联予赠。
3月下旬,返鼓浪屿,初冬复至承天寺,旋移居温陵养老院。
28年(1939)春,弘一自承天寺出游清源山,遂暂居清源洞。后赴永春。4月中旬自桃源寺至蓬壶普济寺,住寺573日,宏法著述,做60岁生日。29年10月转南安灵应寺。30年4月移晋江檀林乡福林寺。冬月,返回泉州,居百源川铜佛寺小住,旋移居开元寺,见客写字,应接不暇。后又一度到福林寺,檀林地处海滨,常遭日寇炮舰轰击。有一天,开元寺主持派传贯法师前来福林寺存问起居,并持菊花一束供养安慰。弘一借菊抒怀,作《为红菊花说偈》以赠。偈云:“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民国31年(1942)2月,弘一应惠安缁素之请,赴灵瑞山讲经。3月,回铜佛寺,旋应叶青眼之请,移居温陵养老院晚晴室。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驰书请求法书,弘一写《寒山诗》赠之。诗云:“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弘一通过书法同泉州各界人士结缘。他说:“书法就是佛法。”凡有求书,无论贵贱,有求必应。时泉州各中学学生,纷纷恭求墨宝,弘一均如所请,一一为书。数年之间,为泉州留下大量书法作品(据估计约在千件以上)。
7月,弘一在养老院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于开元寺尊胜院、温陵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净土法要》。
10月2日(农历八月廿三日),弘一自感身体不适,渐示微疾。7日下午,写下遗嘱三纸与学生刘质平等。遗瞩道:“余命终后,凡追悼会、建塔及其他纪念之事,皆不可做。因此种事,与余无益,反失福也。倘若做一事业,与余为纪念者,乞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印三千册……”又书临终遗偈与刘质平及夏丐尊。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一)上午,为居士黄福海写纪念册两本,下午4时,书“悲欣交集”四字,交侍者妙莲,是为绝笔。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下午8时,弘一安详圆寂于泉州“不二祠”(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年63岁。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旁、千手岩后;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10年后由丰子恺等筹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
(詹振川整理 杨清江修订 庄炳章校阅)
【参考资料】
①《一代高僧》(《弘一大师全集》编委会、责任编辑庄炳章)。
②陈慧剑《弘一大师传》附“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中国建设出版社)。
③翁志荣《弘一大师评传》(《泉州文史资料》新一辑)。
④王洪涛《弘一法师在泉州》(《泉州文史资料》第七辑)。
⑤陈良谋《中华之粟温陵之水——记弘一法师》(《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一辑)。
⑥落陀<李于右>《弘一法师与泉州》(《泉南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