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王雨亭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王雨亭,名及时,又名明德,雨亭为其字,以字行世。泉州市区北门街顶埔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童年在私塾就读。因不堪强房欺凌,遂到厦门当学徒,在挑水劈柴等繁重杂工之余,坚持看书自学,然在厦门仍站不住脚,乃转向南洋谋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雨亭南渡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他一面做苦力,当店员,一面继续勤奋自学。宣统三年(1911)加入同盟会,一度返回泉州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世凯)斗争。 民国8年(1919),雨亭在印尼华侨社会宣传反帝救国,提倡白话文,与国内“五四”运动相呼应,被荷兰殖民当局逮捕引渡回国,途经香港时幸为友人救出。民国11年(1922),雨宁又回泉州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毅然投笔从戎,任晋江民团团长。时老同盟会同人许卓然任泉州卫戍司令,陈清机任晋江县县长,但时间很短,因派系倾轧,又告失败。随后转赴厦门任《民钟日报》经理,不遗余力,宣传革命,反对军阀及卖国汉奸。在此其间,他还参与陈清机创办泉安汽车公司,兴办工厂等实业救国活动。 民国13年,雨亭赴新加坡,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影片公司”,代理国产影片,经营两年,又被新加坡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即到上海从事影片业,任新加坡南洋影片公司驻沪办事处代表,住四川路青年会,参与投资明星影片公司、大中华影片公司,拍摄制片,把经营所得,全部贡献给革命事业,自己家庭则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经济上甚至还得依赖其旅居海外的内弟接济资助。18年,他和菲律宾华侨孙庆珍等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回国赴东北三省旅游考察,然后回到福建。“九·一八”事变后,雨亭撰写出版游记散文集《东北印象记》一书,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妄图灭我中华民族的罪行,主张抗日救国,打回东北去。鲁迅主编的《名家游记》将雨亭的《东北印象记》收入其中。 民国22年,雨亭往菲律宾。初任《华侨商报》特约记者,同年6月,在同侨庄希泉(安溪人)大力帮助下创办《前驱日报》,竭力反对蒋介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内战,并反对国民党的黑暗暴虐统治,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胜利等消息,为当时海外最有影响的爱国侨报之一。后来他又出版《王雨亭自白》一书,发表《活剥蒋介石》等文章,遭到国民政府之通缉,受到当地右派势力的围攻,并暗中密谋绑架引渡。后来因为进步势力的掩护,始免于难。1936年夏,《前驱日报》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旋与庄希泉共同创办“中华影片公司”。 26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雨亭参加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主持宣传工作,又参加募款支援祖国抗战,组织一批款项与药品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他又与中共中央负责华侨事务工作的廖承志、成仿吾取得联系,从菲律宾介绍200多名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次年,他亲自带领长子王唯真到香港转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在香港,经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党的委托,与惠安陈平山一道赴缅甸,在仰光开设“国泰”电影院,开展华侨抗日统战工作。日军入侵缅甸后,雨亭回国居留昆明,在云南、广西一带经商,从经济上支持中共党组织。 民国34年(1945)日本投降后,雨亭前往香港,与张殊明、郭健、庄明理等人合营“建元公司”,继续从事海外爱国华侨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38年(1949)春,他陪同爱国侨领陈嘉庚到达北平(今北京),随后一起到各地考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雨亭历任全国政协第一届至第四届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侨委行政处处长、联络司司长,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秘书长,中侨委办公厅主任,全国侨联秘书长等职。 雨亭正直敢言,在“反右派”、“反右倾”运动中,因反浮夸,讲真话而受批判。1967年8月19日,因病在京逝世,年75岁。 (詹振川 整理 王庆元 校正) 【参考资料】 ①王庆元《王雨亭》(鲤城区政协文史委存稿) ②郑炳山《泉州华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泉州文史资料》新一辑 ③黄暨济:提供有关王雨亭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