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苏秋涛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苏秋涛,原名福海,泉州水漈村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二十九日(阳历9月17日),家世务农。7岁入村塾,后转入震化小学,民国10年(1921)入泉州私立中学,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读书。阅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学》等进步书籍,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武昌学生运动。17年(1928)大学毕业后应聘至印尼中华中学任校长。后又转赴新加坡任报社记者,曾撰文抨击时弊,为侨胞和当地人民仗义执言,因而受殖民地当局所不容,被迫离开,回国后任泉州《民众报》编辑。 民国18年(1929)为筹办泉州平民中学,再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募捐。在航途中,他抵制外国医生对华人的裸体检查。愤激演说,号召侨胞猛醒起来,反抗外国人的欺辱。结果,船到岸停泊时,即被警察带走投入牢房。在狱中,他赋诗“惟有懦夫忘耻辱,未闻壮士畏刁强”,表现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后经华侨交涉和法庭斗争,终获保释,但限期出境,不得久留。 平民中学创办于民国19年(1930),他首任校长。后因反对军阀陈国辉对教育界的野蛮统治和对教师的人身迫害而被敌视,陈国辉声言要逮捕他及封闭学校。为了逃避陈国辉的迫害及筹募经费,他辞去校长职务,改任董事长。办学初期条件极差,校舍是借用文庙,设备简陋。但他不怕艰难,克服重重困难,一切从头开始。20年(1931)漳州崇正中学学生闹学潮,全班被开除。漳州、泉州各校均不敢接受,惟平民中学同情他们反帝正义斗争,不怕涉嫌,全班接受下来。他在任职期间能广纳贤才,全国各地一些学者、专家云集到黎明高中、平民中学来任教、讲学。如留学日本的伍禅、吴朗西,留学法国的邵惟、俞福祚、陈瑜清。教师中有学者、社会活动家,如陈范予、王鲁彦、叶非英、袁国钦、陆圣泉、薛藩、闭梦萍,也有朝鲜、日本流亡革命者,如许烈秋、张水民、金善奎、吴思明等。巴金(作家)、卫惠林(社会学家)、柳絮(革命家)也来平民中学讲学。教师阵容之雄厚,是泉州首屈一指。平民中学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对学术问题各抒己见。学校中学术讨论气氛浓厚,学生思想活跃,各种人才的智慧和才干得以充分的发挥。平民、黎明这两所学校是兄弟学校,教育宗旨、教育设施、活动步调都是一致的,是30年代初两间“不同凡响”的学校。平民中学的办学宗旨、教育实践是吸收陶行知、梁潄溟、匡互生等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爱的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精华。平民中学仅办学5年,但却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黎明、平民不但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在教育改革、农运、学运、妇运,戏剧史上,在闽南是一面旗帜。 民国23年(1934)7月,黎明高中演出话剧“出路”,刺痛反动政府,遂遭查封停办。平民中学以没有获准立案为借口,被取缔。但他不怕挫折,不畏艰辛、呕心沥血、多方奔走,争取复办。在秦望山大力的支持下,终于在24年(1935)秋创办民生农校。他首任校长,在迁校建设中,受到天主教神甫任道远的无理阻挠,向法院控告学校侵占其财产,申请标封,法院惧外媚外,准其标封。但农校师生据理力争,任道远亦因词穷理屈而归失败。 他任民生农校校长10年间,办学有特色,成绩显著。除了增设农村教育科,改革教育设施,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外,还增设上杭、四都、小罗溪等地分校。开辟农事实习场、试验场,并从外地引进各种作物、果树、花卉、家畜、家禽等良种,加以改进推广。民生农校不但为社会输送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也培养一批乡村师资队伍,发展职业教育。民生农校的学生大都是乡村的穷苦学生,热爱劳动、生活俭朴、短裤赤足,时人称为“赤脚学校”。身为校长,他生活朴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两袖清风。 抗日战争期间,他任晋江县抗敌会常委兼任生产委员会主任。他一方面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亲临灾区赈灾慰问,并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和进步青年的革命活动,另一方面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兴修水利、垦荒扩种、改良推广良种、改良农业,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 抗战时,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贪污舞弊等腐败现象,引起民生师生的不满,时有揭露抨击,因而在他参加省中等学校校长讲习会之时,即被教育厅长召去训斥,声色俱厉,大发雷霆。民国34年(1945)夏他到漳州为学校募捐时,泉州特务又造谣、中伤说他是共产党,已被拘捕,社会上哄传一时。 抗战胜利后,他辞去校长职务,应聘至台湾省训练团任讲师。担任文史、合作课程,培训中小学校长,为发展台湾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民国38年(1949)秋,由于他不满国民党的腐败、昏暗,遂决定回泉州,在他离台几天后,台湾当局发出通缉令,要逮捕他。回泉州后,他继续在民生农校、泉三中执教,他教学认真,知识渊博,得到师生好评。1950年他被选为晋江县城关区第一届人民代表,1956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泉州市(今鲤城区)政协会议。他任“对台工作组”成员时,积极参与“三胞”的统战工作,为祖国统一而努力。1958年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被处理回家,但他的工作热情并未消失,他身处逆境却心地坦荡,自强不息,含辛茹苦地撰写文史资料,先后撰写十多万字,刊登在《泉州文史资料》上。内容广泛,涉及到教育、华侨、航运、宗教、政治、农业等等,为研究地方史作出贡献。另有“华侨史”、“台湾革命史”约60万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烧毁。他热爱古典诗词,且勤于写作,遗作700多首,选编出版《苏秋涛遗诗选》一册220首。诗中内容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诚挚感情。1982年得到改正,恢复名誉。1985年病逝,终年80岁。 (水涌撰稿 王江水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