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邦光,字汝韬,号莱山。晋江县城厢三朝铺(今属鲤城区鲤中街道办事处)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生。
邦光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许世模,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祖父许才高,县学生,父许继元,乾隆四十五年举人。
乾隆六十年,邦光入府学,嘉庆十三年(1808)乡试中举,十六年会试中式,以二甲第七名成进士。因文学优等及善书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留翰林院授编修。
嘉庆二十一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三年,朝廷考查稽察翰林院、詹事府官员政绩功过,钦定一等第五名,擢升詹事府右赞善,不久转左赞善,复晋升右中允,深受清仁宗的赏识与信任。嘉庆二十四年,为庆祝清仁宗60寿辰,朝廷增开恩科,邦光出任会试同考官。同年,奉旨视察湖南学政,任内转左中允。清宣宗即位,晋升翰林院侍讲。
湖南学政任期届满回京交差,宣宗亲自召见,详细询问所过地方情形及湖南人文。邦光应答如流。事后,迁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道光四年(1824),朝廷考核官员,邦光钦定二等第四名,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转侍读学士,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
邦光长期在翰林院供职,文学差使接连不断,历任文颖馆、武英殿、国史馆、治河方略馆编修、纂修、本衙撰文,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起居注总办。为文雅正,所进撰拟文字,都得到宣宗的认可,一一采用。在此期间,曾先后两次充任庶吉士教习,为其赏识的得意门生,后来大多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家栋梁。
道光十一年,任大理寺少卿。时京畿地区灾荒,邦光监管平粜厂,赈济灾民,圆满地完成任务。宣宗非常高兴,对宰辅曹振镛、长龄等人说:“许邦光朕几忘之,其为人尚自诚实。”遂任命为光禄寺卿。
到任不久,因母林氏逝世,离职回乡奔丧。待母亲安葬完毕,邦光却因过度哀伤劳累,一病不起,于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去世,年53岁。
邦光为人温文儒雅,谦恭谨慎,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提督湖南学政任内,他严令禁绝请托求请,请客送礼。对下属管束更严。当时,有一个姓廖的卫千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经常无事生非,制造事端,诬陷学校生员,勒索财物,并利用秋试公榜之机,大肆敲诈。邦光一到任,马上立案审查,搜获到真凭实据后上报朝廷,依律法办,为地方除一大害。
邦光任大理寺少卿时,认为大理乃秦汉之廷尉,为国家执掌刑狱,应以明罚敕法为主,岸狱关禁,必适于宜,不能滥施酷刑,草菅人命。他曾负责复审“粤猺”一案,与同官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斟酌研究,使100余个案犯免除死刑,得到平反。
邦光不论居家居官,皆以扶植名教、奖掖后进为己任。所到之处,修葺贤祠、试馆,购买义茔,都是自己慷慨解囊,从不要求同僚下属襄助。经常扶助孤寒,周济贫士。对后起之秀,则谆谆善诱。道光三年,里人陈庆镛上京赴试,与他初次见面,他热情接待,殷勤指点。十二年,陈庆镛入翰林,邦光不摆同馆前辈架子,亲临其处,对笔法点画,训诂声音等均给予认真指教。陈庆镛十分感慨:“诚得如公主持风教,士气何患不敦!”
邦光学识渊博,尤精经史,治学务实,不钻牛角尖。他曾手录儒家各派对“理”的论述,将其中与笺注可互相启发、互为印证的内容编在一起,认真揣摩比较,深入研究。他工诗文,好论史。诗、古文辞纯正高雅。如在嘉庆间祇谒祖陵,作《孝德受厘论》,得到仁宗的赞赏;道光间随扈宣宗进谒东陵,作《东陵纪事》20首,一时脍炙京师。他的书法铁划银钩,挥洒自如,名噪一时,为同辈推重。翰林院供职期间,内廷绢帖,多出其手。
邦光一生勤于笔耕,著述丰富,所著有《二思堂史论》4卷,《诗文稿》6卷,《使湘小草》3卷,《进奉文》1卷,《榕轩诗赋钞》4卷,《师鲁试艺》2卷,《湘南纪游志》5卷,《国史拟稿》、《一统志拟稿》100余卷。《榕轩诗赋钞》手稿为其曾外孙、举人陈仲瑾收藏,1989年由其外裔孙曾纪华、陈泗东连同许祖淓《聊中隐斋遗稿》合编成《许邦光父子遗集》行世。
宅在城西三朝巷,中有藏书楼,庋藏甚富。书斋之外有山水园林,为城中名园,今废。
子许祖淳,字澄甫,一字少山,号又航,避清穆宗讳改名祖淓。咸丰元年(1851)举人第六名,亦以文字名世。
(杨清江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