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张炳铭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张炳铭,泉州义全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父名嘉字仰,清末武科秀才。祖父在第宅挂上“祖孙父子兄弟伯叔侄科第”扁额,以示张家世系人才辈出。炳铭虽出身在这样世系的封建家庭,却不沾染恶习。生活俭朴,粗衣布履,勤苦读书,励志上进。 民国6年(1917),炳铭在泉州振兴商业学校(今鲤城实验小学)毕业后考进私立泉州中学(今泉六中)。因成绩优异,辞令流利,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后又被选为泉州各中学学生联合会主席。8年(1919),“五四运动”革命风雷激荡全国。5月24日,他发动泉州青年学生举行示威大游行,全城参加的中小学及各职业学校的学生2000多人。这次游行队伍声势浩荡,高举反帝大旗,高喊口号,激发了古城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 9年(1920),他在泉中毕业后,考进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北平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他在这里深受时代新思潮的熏陶,抱着“读书毋忘救国”这一信念,精心攻读,对数学有精湛造诣,理化、文史等科成绩也是优等。 13年(1924),炳铭在北师大毕业,应泉中母校的聘请任教务主任,兼任舍监,每周授课20多小时。他讲课内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出发点,语言简练集中,讲解条分缕析,生动活泼。他的教学讲义,自编、自缮、自印,而所编例题,多取材学生所熟悉的当地风物,符合学生接受水平,易于启发学习兴趣。他还创作“数学标语”,把枯燥的数学公式放置标语中,再以各种颜色绘画,构成公式的推演论证。讲解时,按标语上所画的图表阐述。对巩固数学科的基础知识,取得良好效果,其他各科如物理课、生物课、国语会话课的教授方法亦如上述。 他要求学生谨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格言以此奠定自己的知识基础,但又反对读死书,重视知识灵活运用。经常举行各科智力测验,重视组织学习兴趣小组。下午,经常开展选修学习及文体活动。课余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切融洽,随时随地起了身教言教的示范作用。他认为自修课是学生的知识消化课,因此抓得很紧。晚上,他严格督促学生自修,学生各门功课有疑难,他都随时简明扼要地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理解消化。他经常辅导学生到熄灯就寝,然后仔细备课批改作业。午夜后,再进修自己的科学,加以深造,钩玄提要,时常伏案而寐,而翌晨黎明,便起身和学生一起早操。 炳铭以“三要”为座右铭,即“要好做事,要能做事,要敢做事”。勉励学生要经得起艰苦,奋发进取。为确立优良的校风,他严格执行校规,破除私情,曾有人介绍一个学生说是老校长的侄儿请求免试插班,他坚决拒绝。再如学校提倡全校师生在校内实行讲普通话,一位姓谢的老师固执不行,炳铭立即批评。由于他对学校规章制度执行甚严,校风整饬,教师认真授课,诲人不倦,学生专心攻读,成绩斐然,毕业生升学率高,服务表现好。泉中校誉亦因此逐渐传开。 炳铭个性倔强,辞锋犀利,一股强烈的爱国思想,一有讲话场合,即慷慨陈词,毫无顾忌。有一年泉中校庆,学校吴福潮老师撰贴对联幅在礼堂会场,文曰:“打、打、打,打倒依然存在;革、革、革,革命尚未成功”,炳铭演讲时说:“吴老师这对联撰得好,但革命精神还不够,我大胆把它改为‘打倒依然存在,打、打、打;革命尚未成功,革、革、革’。”泉中学生在他的爱国思想影响下,也敢于对黑暗社会的抨击。有一次,国民党驻泉的新编第四师在中山公园举行军民联欢晚会,炳铭率领一队学生赴会,有个学生代表上台演讲,谴责驻地部队收编土匪,勒派苛捐杂税等话,惹起师长震怒,扣留学生代表追究。会散,他立即赶到师部声明学生的演说意思是他提供的,一切责任由他承担,因他坦率,敢于负责,这学生代表才安然回校。 由于炳铭个性刚硬敢言,有好多地方不为人所理解,得罪了不少人。曾有人诬蔑他受人利用,做“乌鬼放(炮)”、是个“狂士”。对此,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乌鬼放》在《泉州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文笔纵横,立意严正,传诵一时,起了不少影响。 炳铭的社会活动,最轰轰烈烈的为破除迷信和抵制日货。他和泉州黎明高中训育主任陈君冷,于民国18年(1929)12月28日带领晋江学联会各校学生代表,对泉城三关大帝庙、城隍庙、奇仕宫等大小庙宇的偶像横扫摧毁,并大力宣传迷信神佛的祸害。 “九一八”事变,国势濒危,全国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怒潮。泉州各校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日会站在爱国运动的最前列,炳铭被选为反日会总干事。那时泉州市场日货充斥,奸商、贪官、劣绅、土豪相互勾结,纠集流氓、无赖准备捣毁反日会所在地,击杀炳铭,反动势力炽盛。要抵制日货,破获日货,确是阻碍重重,枝节横生。然而炳铭毫不畏惧退缩,认为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必须唤起民众,提高爱国主义的觉悟。所以他每次在大会小会上的讲话,都慷慨激昂,大声疾呼,为共同御侮抵制日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权利而英勇斗争。他和进步学生把没收到的日货在市上烧毁。20年(1931)秋,曾有一艘日本捕鱼的电船,载运鲜鱼驶进本城富美海关码头停泊卸鱼招售。反日会得讯,炳铭急率学生队伍,跑步登轮,高呼口号,撕下太阳旗,没收舱鱼,严令船主立誓不得再侵犯我国领海。日本人占慄跪下磕头,哀求宽赦放还。时岸上无数民众围观,拍手称快,和反日会学生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时人心异常振奋,情绪激昂,大长威风。炳铭带头破迷和抗日行动,极受敌对方面的仇视,随时可能发生人身的危险,可是他对任何权势,有不屈服的坚强意志。21年(1932)7月9日,他的家终于被暴徒砸毁得七零八落,他得悉后满不在乎回家看看,却瞧到泉中不少师生已来探望,他反而告诉大家不必惊慌。那时不少亲友劝他暂避,他倔强地回答:“怕什么,我正想这几天在城里闲荡闲荡。” 炳铭孜孜不倦地工作,以致过劳成疾,到了肺病严重阶段,学校当局劝他暂离职休息,专心治疗,他的教务主任职务才由龚念平接替。他虽离校疗养,大部分精力时间仍为反日会工作,对泉中母校恋恋不舍,还请念平为他安排三节国语会话课。尽管他的讲话声音已嘶哑,总是准时上课,风雨不移,这样一直坚持到病情恶化不能起床为止。21年(1932)12月20日,他离开了人世,年仅30。 炳铭逝世后,泉州各界组织治丧会,举行公葬。追悼会由当时《泉州日报》社长张赖愚主持,他的《论乌鬼放》名篇也编入追悼会歌辞中。他的坟墓,安厝于泉州城北(今泉一中后操场墙外左边),上树长方形墓碑,正面书“张炳铭先生之墓”,顶端镌刻着泉中校旗,其它三面分书着“教书、破迷、抗日”六个遒劲大字,概括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泉中校友曾创办炳铭小学以纪念他,解放后,原校址办为通政小学。炳铭墓地因公共建设需要,1969年为他拾骸,迁葬于东郊火葬场南山顶“八二九”墓边。 (陈腾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