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叶非英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叶非英,字士平,广东东莞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早年毕业于东莞中学,民国12年(1923)入蔡元培等创办的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一年后回家,因不满父亲包办婚事,逃婚再往北京。常在《世界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并阅读大量新思潮的书籍。15年(1926)回广州,后任教于广西南宁省立第三师范兼编省政府出版的《革命之花》周刊。继与韦拔群等在广西东兰办农民讲习所,韦当主任,他任教导。次年7月,武汉汪精卫叛变革命,农民讲习所停办,非英被通缉,辗转避居香港,仍从事文教工作。 民国19年(1930),非英来到泉州,时年24岁。先在黎明高中任教,在平民中学兼课。嗣后在平民中学专任。平民中学被取缔后改办民生农校,即在农校先后任教师、教导、校长。26年(1937)“七七”事变,为动员全民抗战,倡办《大众报》(三日刊),任发行人,名叶景。抗日期间,学校内迁,又在南安小罗溪、四都,上杭,晋江河市(今属鲤城区)增设分校,直至胜利后回泉州,都主要靠他奔波、支撑、开拓。 非英一身瘦骨嶙峋,不修边幅,粗布衣服,自洗自补,常与学生住集体宿舍,吃地瓜粥、酸咸菜,没有任何嗜好。他自己生活艰苦俭朴,对穷困的朋友和学生却常慷慨解囊。有时朋友供他治病的钱,也给贫苦学生交膳费。 他热爱学生,但对己对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对每个学生的品德、学业、兴趣特长、以及家庭情况等等,似乎摸得清清楚楚,随时可以指出,并予以教育和帮助。早读、晚自修及学生课外活动,他都尽可能出席督导。许多学生既敬他、又怕他,有的师生也反对他的“家长制作风”。但由于他的忘我精神和长期身体力行,感动了全校师生。许多同学在他的熏陶下,也养成了朴素踏实、刻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在学校里,人们往往分不清他担任何职。从学校的经费筹措、学生管理,直至扫地敲钟,他都干,还编报写文章,常常深夜仍在巡视宿舍,为学生盖被子。 他求知若渴。每日工作虽够忙,仍坚持学习,常读书至深夜。他学识广博,教学出色。每年“五一”、“五四”等纪念日,他上台讲话,分析国内外形势,令人叹服。他才思敏捷,报社来人要稿,只要说缺什么文章,他略加思索,拿起笔一挥而就。文笔犀利,简练,逻辑性强。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因担心家庭拖累而不愿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著名作家巴金(曾到泉州讲学)深深被感动,称他为“耶稣”。 非英主要的工作在泉州,办学、办报,搞学运、农运,特别是对教育的探索和改革,在泉南一带颇有影响。在平民中学时代,他就以巴黎公社为蓝图,组织平民公社,作为全校最高组织,由全校教职员和学生组成,分管学校各种事务。学校没有工人,伙食大家轮流做,包括日常各种杂务。同时还配合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乡村的农会,利用暑假开办了30所农村夜校。 当时在平民中学和他一道任教的有一大批名流学者如刘青山、陈范予、王鲁彦、陈瑜清、伍禅、吴朗西、陆蠡、柳子明等等。民国23年(1934)暑期,平民中学被勒令停办,教师星散,这对他是巨大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于23年和24年又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亲自带领平民中学高级农村教育科两届毕业生,两次组织教育参观团。第一次叫“中华沿海步行团”。尽管当时学校经费、处境都在艰难竭蹶之秋,而他一走远路痔疮便会出血,他却知难而进,凭着每人一条油布、一个背包、跋山涉水,走遍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南京。参观了杭州教育学院、匡互生办的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陶行知的山海工学团、燕子玑小学、生活教育社。晓庄师范虽已被封,他们也详加访问。第二次叫“华北农村教育参观团”,是坐海轮转火车、结合步行。又到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参观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的平教会、民教馆、合作社、平民学校、工艺传习所等等。广泛吸取30年代教育改革的精华,可称为泉南教育史上的创举。 这两次参观,对后来民生农校的有些设施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将学生自治会改为“农学团”(以山海工学团为借鉴),师生打成一片开展种种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师生一起开校园、经营农场、园艺实验场、畜牧场;以农村教育科毕业生为骨干,在泉南农村一些小学推行小先生制;参与社会斗争、宣传抗日、抵制日货,为前线战士募寒衣,等等。 非英豁达坦诚,一身正气,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他时时处处劝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点好事,他自己则笃行不倦。如民生农校的教师林雪因“共嫌”被捕,他寝食不安,发动学生请愿,四处奔走,把他营救出来。他对社会恶势力也敢于揭露,不怕报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离泉到香港,随后返粤,在广州新民中学(后更名为越秀区第十四中学)任教导主任。曾被推选为教育工会主席,1954年前后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并当选广州越秀区第一届人大代表,出席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并以历史反革命论处,送劳动教养。1961年卒于劳教农场,时年55岁。1983年广州市公安局撤销对他原来的处理决定,为他平反。 非英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正如巴金所说:“他是一个只有付出没有收入的人。” (王江水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