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山,泉州草埔尾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民国4年,望山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20岁就追随许卓然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在泉州同王泉笙、桂华山等革命党人开展反袁反日斗争。7年(1918),他参加许卓然领导的闽南靖国军,进行护法倒李(厚基)运动。
民国10年(1921),望山在上海同许卓然、黄展云、张贞等10多人一起组成福建自治促进会,鼓吹自治,号召驱逐福建督军李厚基。望山被派回闽收编民军,并授予他为组织福建自治军的全权代表。望山回到厦门鼓浪屿,第一次以福建自治军的名义发表《福建自治军宣言》,并委派云霄黄廷经为福建自治军漳属指挥官。但黄廷经在云霄发难未获成功,望山遂转到南安以风巢山为根据地,准备作长期斗争。他将收编的福建民军分为四路。自己组建第五路军,自任指挥,下辖陈国辉、王振南两个支队。曾多次与李厚基的北洋军作战,取得胜利。11年(1922),许卓然、张贞从上海到安溪,传达了在上海推举黄展云为福建自治军总指挥,张贞为前敌总指挥的决定,并根据当时自治军的情况,重新调整番号。众推许卓然担任自治军第二路司令,仍以陈国辉、王振南分别为第一、二支队统领。望山另组第三支队并任统领。经过在南安官桥和晋江安海两次战斗,第三支队发展到300人枪。卓然、望山等率领自治军占领安海,进逼青阳;张贞也率自治军进至泉州新桥头。驻晋、南二县的北洋军纷纷退入泉州城。
民国12年(1923)2月,东路讨贼军军长许崇智派前敌总指挥何成濬率部4000人,由福州兼程南下,占领泉州东山一带高地,与张贞、许卓然的自治军会攻泉州城。北洋军李厚基部驻泉张清汝两个团被包围缴械投降。东路讨贼军和自治军进入泉州城,卓然为泉州卫戌司令,望山率部进驻石狮一带。不久,廖仲凯奉孙中山之命,从上海经厦门到泉州,收福建自治军张贞,许卓然部编入东路讨贼军第八军,委派张贞为第八军前敌司令,许卓然为第八军陆军警备司令,并决定张贞、许卓然所部出发前方,共同讨伐叛军陈炯明。因此,望山率部随同许卓然参加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可是许卓然兵至平和,被敌包围,望山奋力组织突围成功,卓然也因得到群众的掩护而脱险。
民国14年(1925),望山在上海大学肄业,适逢“五卅惨案”发生,各地旅沪学生纷纷返回原籍,掀起反帝运动。因此望山也回到厦门,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并协助许卓然筹组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工作。同年6月8日,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在厦门举行成立大会,望山被推选为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接着,厦门市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也正式成立,望山被选为常务委员。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和厦门市临时党部在国共合作时期,右派和左派因争夺国民党党部的领导权问题,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激烈的斗争,直至双方发生冲突。卓然为了稳定福建临时省党部的局势,宣布选举出席省党部的代表无效,重新进行选举。但望山这一派的人坚持不改选。卓然气愤之下,向国民党中央提出辞职。7月,国民党中央派丁超五到厦门接替卓然,重新进行国民党员的登记工作,同时筹备成立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此时望山在对国民党全省代表会议的选举问题和中山中学人选的问题上,与共产党人发生争执,遂决定离开厦门前往南洋。后经许卓然一再挽留,才改变主意到诏安,发展了600多名国民党员,并兼任诏安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
民国15年(1926)1月,许卓然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回到福建,望山奉许卓然之命潜入泉州担任国民党晋江临时县党部筹备主任。同年11月23日,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张贞的独立第四师营长黄克绳(泉州人)率部占领泉州。12月间,望山在泉州主持召开国民党晋江县临时代表大会,成立国民党晋江临时县党部,推选望山为主任委员。他立即派县党部工人部长林植兰配合县总工会筹备员富恩潭首先抓工会组织;另一方面,亲自在泉州武庙举办“宣传员养成所”,自兼所长,训练骨干,随后派学员到全县各地抓农民协会的组织工作。
北伐军入闽后,北伐东路军总政治部主任江董琴(国民党左派人士),委派陈文总为兴泉永政治监察署监察员,共产党员谢岐(参阅本辑谢岐传)为民运部部长,负责组织农民协会和工会工作,开展工农运动。
民国16年(1927),蒋介石蓄意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0日,国民党晋江县党部在泉州南校场召开“各界拥蒋清党大会”,作出立即驱逐政治监察署人员出境的决议及拥蒋护党宣言,宣布通缉陈文总、李松林、林超然、左明亮等人,并于会后派人接管和封闭设在泉州明伦堂的“兴泉永政治监察署”和共产党人创办的在泉州小泉涧巷口的泉州书店。4月29日,国民党晋江县党部向省政务委员会报告晋江狱犯全逃,民众愤激罢工、罢市的情况。省政务委员会决议派望山克日驰往泉州密查具报核办。5月,省方认为望山没有按照命令捕到陈文总和政治监察署的共产党人,因此由福建新编军军长许曙卿下令通缉秦望山。后来又以望山不赴省就福建省清党委员职为由,另派高为国为晋江县清党委员,继由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派吕觉剑、吴凤宾、庄笃明、陈培钰、万国顺5人为泉州清党委员,全面清党反共。因此,望山就将国民党晋江县党部迁到农村,在许卓然的领导下,坚持反对新编军。
民国17年(1928)春,十一军入闽解决了福建新编军,望山被福建省政府委派为泉永民团编练处特派员(特派员公署设在泉州左文襄祠)。他借助十一军消灭了泉州市卫队(北伐时泉州当局收编流氓匪徒组建的“市卫队”),为民除害。又将“宣传员养成所”由厦门迁回泉州,并举行第一届毕业生典礼。
为了培养人才,望山经与许卓然、梁龙光、杨逢年(代表张贞)、叶青眼、李爱黄、陈清机等人共同讨论,一致同意创办泉州黎明高中,并组织董事会,推梁龙光(披云)负责筹备。18年黎明高中开办,聘请梁龙光为校长。
18年冬,望山为保护朝鲜和日本的安那其主义者在泉州避难,曾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他一面向省政府辞去民团编练处特派员职,一面在厦门召开泉永各县民团代表会议,成立泉永二属民团联合办事处,会议推选望山为主任,由王天均(即范天均)以“编练处”会议名义,招募1500人到3000人的基本队伍,实行军训。并派经“宣传员养成所”训练的青年,到各县各乡中向群众宣传组织农民、组织民团。
民国19年(1930)5月25日,许卓然在厦门被暗杀。望山为此奔走于沪、杭之间,到21年十九路军驻泉后,望山才回到泉州。23年黎明高中被封闭后,望山担任泉州平民中学董事长,外出筹款支持办学,到25年秋冬之间,才由上海返回泉州,并将平民中学改为民生农校。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3日,泉州成立“晋江县各县抗敌后援会”(后改称“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县分会”),望山担任抗敌后援会的常务委员、主任兼总务股股长。同时担任“晋江县防灾委员会”主任及慰问工作团团长。27年望山连任第一、二届国民参政员,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他两次往南洋发动华侨捐款抗日,并参加组织和领导菲律宾华侨抗日武装斗争,曾任菲律宾抗日血干团总顾问兼青年工作队指导,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菲律宾光复后,望山回国,曾滞留重庆、上海两地,35年才回泉州。他将在菲由友人馈赠的三万多美元,大部分投资福建华侨建设公司,又将其中的股票抵押美金一万多元,捐给泉州民生农校作为建筑经费。
民国34-36年(1945-1947),望山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并曾任福建华侨建设公司的董事长,着手计划福建铁路与永春天湖山煤矿开采,完成安海港的围垦工程,筹建福建水利建设公司等等。
1949年7月,望山因劝告李良荣和平解放及与闽西李汉冲起义,被国民党特务毛森追捕而逃避香港,开设福元船务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望山拥护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香港积极参加新中国货运工作,并于其所经营的货船,首次悬挂五星红旗,因而触怒蒋介石。1950年当货船从广州运油至汕头时,被国民党炮艇截劫去台湾,其长子秦长城也被扣押到台湾。但他不怕蒋介石胁迫,毅然拒绝去台归蒋。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办报兼营印务馆,坚持热爱新中国的宣传,终被英国殖民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驱逐出境,回到香港继续经商。
1957年1月,在中共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在何香凝、邵力子的亲自过问下,望山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毅然举家从香港返回大陆定居,并由刘通、林大绥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先后被选为第二届民革福建省委委员;第三、四届民革省委常委,台湾工作组组长。并任政协福建省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望山一生爱国,关心祖国建设。回大陆后,他写了数万字的文章,向海外宣传祖国建设成就,直到临终前,他还为福建沿海建设事业写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积极参加省政协对台工作组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1970年1月12日,望山在福州病逝,享年74岁。1978年,中共福建省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廖承志、方毅、彭冲、庄希泉等中央领导给他送来了花圈。望山的骨灰安放在福州枕峰山革命公墓。
(陈钟馨 撰稿)
【参考资料】
①秦望山关于福建自治军的回忆录,见《泉州文史资料》。
②秦望山《安那其主义者在福建的一些活动》,见《福建文史资料》第24辑。
③秦望山《朝鲜和日本安那其主义者在泉避难引起的事件》
④《访问范天均先生记录》(1964年4月14日、21日)
⑤福建及泉州党史资料。《闽南革命史》、《厦门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