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李一石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一石,泉州打锡巷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祖父和父亲都从事手工工艺,是泉州著名的银匠。一石从小就喜爱绘画和石雕艺术,13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首饰工艺和各种雕刻,刻苦学习,认真钻研。青年时代更以“苏秦刺股”的历史故事鞭策自己,学就一套高超的雕刻工艺技术,成为著名的石雕艺术家。 一石认真学习传统技术,又喜欢思索。小时候看过橄榄核上雕十八罗汉的工艺品,竟成为他创新的启迪,他常别出心裁雕刻一些灵巧的实用艺术小品,如十二生肖动物、香料胸袋、虫鸟花卉、石雕文房四宝、盆景山水小筑等。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以寿山石雕《泉州东西塔》和《陈三五娘》驰誉海内外。 一石具有石一般的品格。民国15年(1926),兴泉永镇守使孔昭同,令一石用一等石料雕刻一对“东西塔”。他经三十多个昼夜才雕成,而孔极意挑剔只付一半工钱。一石深受刺激,愤慨之下竟停止这门工艺20多年之久。他虽执着于艺术的追求,却不甘心艺术被轻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石参观过几次民间美术工艺展览,目睹民间工艺和艺人受到尊重,深受鼓舞,重新拿起雕刻刀,恢复雕刻艺术创作。1955年,他用半个多月的时间,精心雕刻一座4寸高、1寸见方的泉州镇国塔(东塔),亲自送到北京,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工艺师们很高评价,并获得一笔奖金。镇国塔被选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作者同时应邀参加开幕式。 1957年,他出席福建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回家后,以更大的热情致力于圆雕《陈三五娘》创作。用3个月时间,精心构思设计,自制各种工具,以先难后易、由里向外的逐层切削的雕刻方法,雕成一座宏丽精美的古园林人物石雕。石雕高约20厘米,长35厘米,宽18厘米,造型以五娘同益春登楼赏夏,把荔枝投给骑马路过的陈三为内容,点缀楼台亭树、花卉禽兽,笔力沉酣,线条遒劲,被誉为“栩栩如生,有鬼斧神工之感”。 一石雕刻过数十对“东西塔”。1959年,爱国侨领陈嘉庚曾亲临访问李一石,并订制《东西塔》石雕;后来收藏在“厦门华侨博物院”。其作品先后为香港中国银行、印尼苏加诺总统府、东南亚和美国等地知名人士、华侨所收藏。 石雕还有《木兰从军》、《黛玉葬花》,均于“文革”中被毁。 一石不仅精于寿山石雕,还善于雕镂锡、铜、铁等金属模具图案和制作各种金石篆刻、首饰工艺。曾雕琢3副“郑成功玉带”,每条17环,每环浮雕1条龙,分别收藏在“福建历史文物博物馆”、“厦门郑成功博物馆”、“泉州历史博物馆”,还仿镌明代杰出思想家卓吾李贽篆章2枚,收藏在泉州历史博物馆。 60年代初,一石曾在“泉州工艺美术厂”、“泉州海滨美术工艺厂”工作,培养一批学徒。1964年前后,还为泉州各厂社制作铜、铁、石膏、塑料等不同性质的模具。“文革”中被作为“反动艺术权威”横加迫害,因摧残致病。“文革”结束,一石已病重,中共泉州市委为其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去世,终年76岁。 一石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由于他对石雕艺术的卓越贡献,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省美术家协会特地为他举行追悼会。墓葬在清源山弥陀岩下,省美协主席李硕卿为题“金石巨翁”,镌于墓旁摩崖。 (傅金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