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伦,字彝正,号一峰,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明宣德六年(1431)生。父为穷秀才,罗伦少时家贫,虽经常樵牧,仍书诵不绝;及为诸生,更励志圣贤之学。成化二年(1466)罗伦参加殿试,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共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京都。
罗伦就职二个多月,因上疏反对贪恋权位的大学士李贤在居丧期间还朝任职,被明宪宗认为是忤逆圣旨,把他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事载《明史·罗伦传》)。
福建市舶司原设在泉州。成化二年(1466),巡抚御史朱贤奏请迁市舶司于福州栢衙,得到明宪宗的同意。罗伦反对迁司,他上奏申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栢衙僻陋,非可迁之地;岁数未尽,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正是由于罗伦的申奏,福建省舶司仍设在泉州(按:实际迁司是成化八年之事)。
罗伦为人刚正,又严于律己,凡义之所在,则毅然为之;于富贵名利,则泊然置之。他贬谪泉州后,更以耿直敢言而名扬天下。
泉州城东北隅虎头山西麓,有一簇状如梅花含苞待放的岩石,人称“梅花石”(该石现仍保存在泉州一中西侧路边)。泉州民间流传着“梅石开,状元来”的民谚。罗伦来泉后,暇时常到虎头山一带凭眺,以后更栖息于梅花石东畔的净真观,聚集生徒,讲授理学。《泉州府志·官守志》(万历版)对此有如下记载:罗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讲明正学”。
罗伦对诸生谆谆善诱,勉励他们要勤奋学习对国家黎民有用的学问。他寄情于山水岩壑间,常徘徊赋诗,对南安片瓦岩尤为心赏,咏有“仙家白昼应无夜,玉树长春未觉秋”的佳句(乾隆版《泉州府志·名宦·罗伦传》),为时人所传诵。罗伦在泉期间诗作甚多,现存民间传抄的有《归山诗》20首,《劝世诗》4首,详见傅金星编《罗一峰诗钞》。其诗富有忧国爱民、蔑视功名利禄的思想,并带有消极避世的情绪。下录其中《劝世诗》一首,以示一斑: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所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忤爹娘。
四方平静干戈息,我若贫穷也不妨。
成化三年(1467)李贤病死,罗伦经学士商辂保荐,召复翰林院修撰,改驻南京。两年之后,罗伦愤于朝政日非,便以疾辞官返乡,从此杜门讲学,遂不复出。里居时倡行乡约,乡人相率遵行,无敢违犯。《明史》本传载:罗伦“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多。(成化)十四年(1478)卒,年48。嘉靖初(1522)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罗伦为人高风亮节,勇于疾恶扬善。他学识渊博,与泉州名士张岳等过从甚密,为诸生讲学时善于诱导。在泉时间虽不长,却为泉州的教化作出重大贡献,深受泉人敬仰。李贽在《续藏书·翰林修撰罗公》有如下的评价:“知公者,谓公有滂沛之文,奇伟之节,果敢之气;至其心所欲而力所未逮,未必尽知也。公嗜学好古,笃志力行,避恶若涅,闻善若骛……白沙称公‘才大不可及,其志青天白日’云”(转引自傅金星前揭书)。
罗伦逝后,泉州士人在其讲学处建祠纪念他,并与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以纪念他过化泉州之功,延师集生徒讲学其间,张岳为题“一峰书院记”。一峰书院屡有修葺,以后民间还简称该处地名为“一峰书”。清乾隆十五年(1750)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名“梅石书院”。该书院从始建至今历时460多年,一直作为泉州著名的书院或学校,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门内。
(沈玉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