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芳,泉州东海镇沉洲村人,生于民国14年(1925)10月。少年时代在泉州承天巷得春堂绣辅学艺。得春堂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绣铺,精于绒线绣和神佛服装,特别是龙蟒、狮头桌裙的金线高浮绣(图案凸出绣面的绣品),玉芳尽得其技艺,能自行设计绣品款式、图案纹样。他的金线高浮绣和绒线绣品,工艺独到,在青年时代已闻名闽南一带。
抗日战争期间,刺绣行业冷落萧条,玉芳改行当小商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古装戏班又恢复演出,推动了戏装道具刺绣业的发展。1952年,玉芳应聘加入泉州木偶剧团,专工设计刺绣木偶戏服装。
1954年,泉州市美术工场成立,接受中央文化部订制掌中木偶和提线木偶的任务,玉芳被调到工艺美术工场担任刺绣组组长。他与刺绣女工苏晋治、陈红绢等人,共同为木偶人物绣制戏装,装着配套后,被中国政府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朝鲜。
1955年,美术工场改为泉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玉芳任理事兼刺绣车间主任。1956年,福建省文化局、轻工业厅授予他“刺绣行业艺人”称号。1959年3月,玉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国营泉州工艺美术厂改为专业联社,刺绣车问政为生产合作社,玉芳任刺绣社主任。1973年刺绣社又改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刺绣厂,玉芳任副厂长。
多年来,玉芳在刺绣工艺上不断改进、创新,自己染制高级绣品所需的各色丝绸和绒线,选用李尧宝的刻纸作品作为刺绣图案,提高了戏服装饰艺术。1960年,他与刺绣工万年香,随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同志去苏州、杭州等地交流学习刺绣工艺技术。回来后与美术工作者合作,吸取苏州乱针绣的复杂针法,结合传统散套针技法,绣制人物肖像,线条走向一致,色泽层次分明,形神逼真,独具风格,有别于杭州机绣人物肖像,首件作品《列宁肖像》,被福建省博物馆珍藏。此后又以同样技法绣制国画花鸟画屏。他还恢复了早已失传的青丝发绣,以白绢为底,用青丝细发绣制图物,画面稳实无茧,浓淡相宜,犹如水墨画作品。1960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来泉州工艺美术厂视察时,亲笔题词:“丰富多采,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玉芳即用绒线绣把题词绣成挂幛,字迹与原书法毫无差异。玉芳还在初级丛针绣的基础上,创新为剪绒绣,绣制了国画家李硕卿的名画“春到长城”,入选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他除了绣制高级工艺品外,还积极从事丛针绣品的普及和生产,获得了外贸单位的大量订货,为国家创收了外汇,又为2000多名城乡劳力解决了就业出路。
1975年5月24日玉芳因病去世,终年50岁。
(林建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