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庄坤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庄坤,原名庄丕坤,小名霏霏。民国6年(1917)1月30日生于泉州甲第巷翰林府。曾祖父庄俊元是前清翰林,做过西宁知府。祖父庄为瑶,举人,官刑部员外郎广东即补道。父庄善欢,曾任厦门市电话局局长,在庄坤出世前几个月就去世,9岁时其母也病逝,故童年由其大姐及堂兄庄丕启抚养成人。 民国15年(1926),时值大革命高潮,庄坤进入小学读书,民国20年,考入泉州私立中学(今泉州六中),正当“九·一八”事变发生,爱国学生运动高涨。庄坤参加了由该校教务主任张炳铭领导的反日救国会及学生抗日义勇队。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击日军入侵,泉州各界和海外华侨大力支援十九路军。庄坤的堂侄庄鼎亨在新加坡华侨爱国运动高潮中毅然回国,就同庄坤一起组织一支归侨义勇军到上海参加十九路军抗战,被编入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华侨义勇军。时庄坤仅15岁,在部队里站岗放哨,在战场上背伤病员,在大街上捉拿汉奸。由于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于是年5月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并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剿共”。华侨义勇军被遣散。庄坤由堂姊夫唐景嵩介绍在上海德润英文专科学校读了一年英文,于次年冬回到泉州。民国23年在泉州黎明高中肄业,参加了该校进步学生运动,不久黎明高中被封停办,庄坤由其二姊夫林逸民介绍到泉州《国民日报》当记者,干了一年,觉得国学根底较差,就在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深造。 庄坤在从“黎明”到“昭昧”这段期间,因受好友张汉玉搞工人运动的影响,课余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以人力车夫的身份,化名庄大戆,参加泉州赤色工会的辅助组织青工部,曾担任人力车青工部部长,领导工人闹工潮,时常同警察发生冲突。庄坤因此曾受到昭昧国专校长、他的表姑丈李幼岩的训斥,但庄坤毫不动摇,继续参加工人运动,校长也无可奈何他! 民国25年,庄坤在昭昧学校毕业后,到南京考入陆军交辎学校。次年抗日战争爆发,军校迁到湖南长沙。他在长沙经常阅读一些进步报刊,并通过排长肇雷(东北人)结识了《今日十日刊》的编辑人员朱户愈、陈和坤、魏芳等,并参加《今天十日刊》的工作,在此期间,见到了第十八集团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经徐特立的介绍他奔赴延安。 民国27年(1938)10月至民国28年6月,庄坤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初级班和高级班学习深造,读了不少马列主义的著作,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并参加了1942年延安整风学习,经受了党的考验,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1945年9月审干结束后,他先在延安边区政府工作,后来被分配到东北,但路过晋察冀边区时被留下,分配在张家口的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工作。1946年3月到9月担任《内蒙古周报》记者,同年经丁士一、石琳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内蒙古解放(194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坤先后担任内蒙锡林郭勒盟宣传处负责人,《内蒙古日报》社采通科科长、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务。1955年到1957年调到西藏拉萨担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兼《西藏日报》社总编辑。 庄坤从事党的宣传、新闻出版工作,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内蒙古新闻界最早的领导人之一。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廉洁奉公,平易近人,为培养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壮大自治区新闻队伍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从事出版事业的十年中,他团结各民族知识分子,培养出版发行管理技术人才,为发展自治区的出版事业尽心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庄坤曾领导组织编写《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如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概况》和亲自主编了65万字的《农副产品购销加工手册》等。60年代,出版作品《林海英雄》,并相继创作出版了《晚餐》、《猎区旅行记》、《她们走过的道路》等具有地区和民族特点、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还采编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庄坤还经常深入到基层,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工作,他是内蒙古科普创作协会兼职副理事长,广泛联系群众,深受工人和干部、知识分子的爱戴。庄坤在重病和卧床期间,还满腔热情地写了有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论文,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真诚无私、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在十年动乱期间,庄坤遭受冲击和迫害。由于他对党、对社会主义怀着坚定的信念,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他调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版局副局长、局长和党委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党校高干班学习。1983年离职休养,1984年9月5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67岁。 (陈钟馨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