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为玑,字文山,笔名沃若,泉州人,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一日出生于裴巷一首饰工人家庭。原姓黄,由于家境贫寒,刚出生72天,即过继给大舅父庄笃亭(殇),易姓为庄。
为玑少时,志向远大,好学深思,13岁考入培元中学。即在《儿童世界》发表第一篇小说。18岁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却因家中发生变故无法升大学。只好到培元、西隅学校任教,两年后才获升学机会。
民国18年(1929),为玑考入厦门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在大学时代即崭露头角,与傅衣凌、陈同治等同学投入“新史学运动”,并在校刊上出版《新史学专号》。民国22年毕业时获史学系文学士学位,并在厦大附中任教。在著名考古学家郑德坤的引导下,为玑选定泉州历史为研究方向。他把方志与族谱视为“两大金矿”,投入毕生精力进行发掘、探索。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大量地方志,于民国24年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方志改革刍议》的论文,提出了“革新旧志,方志入史”的新见解。第二年又在学报上发表了《泉州方志考》,提出重修新志的原则与方法,为编修《晋江新志》搭好框架。
同年4月,为玑在泉州中山公园工地上发现唐代贞观墓群。经报请有关当局同意之后,即参加由郑德坤、林惠祥领导的考古发掘,首开南方考古发掘之风。是年秋,厦门大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应三叔之邀请往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一年之后,为玑与陈村牧一起回国,到集美中学任教。
民国27年秋,日军占领厦门,集美中学内迁安溪,为避敌机空袭,学校疏散上课,为玑负责带队到清溪对岸的后垵村上课。有一天,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古墓坑,借梯子下去察探,竟找到唐朝武则天族人武吕墓砖。经报请批准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他在《集美周刊》上发表的《安溪唐墓的发掘与研究》,得到史学界的重视与好评。南京教育部批准他晋升为讲师。
民国30年,为玑应蔡樵生校长之邀,回泉州晋江县中(今泉州一中)任教务。是时,抗战处于最艰难阶段,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玑一人兼两人的课,甚至穷得将刚出生的第五个孩子忍痛送人。尽管家累很重,但他仍不忘史学研究,与陈盛明等组织“晋江县文献资料委员会”,创办《晋江文献丛刊》,并重新校订、铅印了乾隆版《晋江县志》,为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民国33年,他应梁披云校长之邀,前往仙游“海疆专科学校”开设历史和海疆地理等课程。
民国35年,为玑结束了多年迁徙奔波的动荡生涯,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为玑终于编纂了6册30卷60万言的《晋江新志》。第一册十几万字的铅印本于民国37年问世。厦门大学汪德耀校长为新志题词:“此书之作,为方志中有新裁者。文用白话,以广流传;事详现代,以作津梁。就历代志言,是名山之业;就地方志言,有年鉴之用。行见此书出版,史志学中又创一新型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玑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勤奋治学,执著追求,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研究领域,在考古学、方志学、历史地理、华侨史以及中外海上交通史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被誉为“泉州学”的奠基者。
在方志学方面,为玑三修《晋江新志》,编纂了“解放后第一部私人编写的县志”(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教授评语)。它采用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互为经纬的体例,削去旧志中带封建纲常伦理意识的封荫、烈女等传统门类,增入反映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华侨志等类目和内容,不仅是体例上的进步,而且真正发挥了方志“存史”的功能作用,因而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
在考古学方面,为玑亦屡有建树。其最大的成就是,发现泉州湾宋代古船。早在30年代以来,他就屡次参加对泉州的考古发掘工作。1956年,他在后渚港发现了五座小石塔,内珍藏元代白瓷佛像,塔碑刻有“至元癸未仲夏……后山杨应泽”。经查证,这正与《元史》记载至元廿九年忽必烈为进攻爪哇召各地战船云集后渚有关。
1973年,为玑应邀参加修订“泉州海交馆”陈列大纲。8月18日,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立陪同为玑一行到后渚作实地调查。在寻访古码头时,搬运工人陈山道指着一处泥滩说,对面白奇乡人曾来这里挖木块去蒸年糕,因烧不着就不再来挖了。这句话顿时引起为玑的高度重视,他说,海滩并不出产木材,哪里来的木柴?于是前往详细察看,结果竟发现一条长20余米的古木船,即震动世界考古界的宋代木船。
这艘宋代古船的出土和展览,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极大地提高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知名度。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参观后,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大事,是中国自然科学史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我国考古学巨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也评价:“隋唐以来的古船资料,三十年来也有所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1973年在福建泉州湾后渚发现的宋代海船……它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航海事业,是很重要的实物资料。”
为玑在6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学术研究硕果累累,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晋江新志》、《古刺桐港》、《泉州地方志论集》、《福建历史地理》、《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合作)、《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合作)、《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合作)、《厦门史迹》等8部专著。他还编写了《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史》、《泉州港考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研究生与本科生讲义9种,发表论文100多篇,著述总字数达400多万。
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与贡献,为玑先后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并应聘为中国航海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以及福建、厦门、泉州等许多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
1991年春节,为玑应邀来泉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暨“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动身之前,亲友们因他年高体弱,竭力劝阻,可是他执意赴会,遂因感冒与过度疲劳引起并发症,便由林少川护送进医院抢救,不幸于2月27日与世长辞,终年83岁。弥留之际,他留下遗嘱,把自己一生珍藏的2000多册图书全部捐赠给母校厦门大学图书馆。
(林少川 撰稿)
【参考资料】
1-庄为玑手稿:《往事八十年》
2-庄为玑:《海上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3-庄景辉:《悼念庄为玑教授》(《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10辑)
4-林少川:《晋江方志翻新版后渚名湾出古船——记著名考古学家、方志学家庄为玑教授》(《泉州文史资料》新1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