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杨嘉种(附陈清源)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杨嘉种,别名阿苗,泉州南门外亭店村(今属鲤城区江南镇)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 杨嘉种原系晋江县园坂村蔡姓人,10岁时卖给亭店人杨孙獭为长子。孙獭家贫,16岁出洋,奋志谋生,20多岁才回家结婚,并携带弟杨孙椷出洋。孙椷后来发迹,在马尼拉开设协成商行,并在宿务、独鲁万、树里爻等商埠设立分支行,经营苧麻、椰干等土特产。 杨孙獭30多岁去世。嘉种十七八岁时,叔父杨孙椷回乡将他带往菲律宾,栽培他在当地西班牙学校读书。在叔父严加管教之下,杨嘉种循规蹈矩,勤勤谨谨,努力上进,因而得到叔父的信任和器重,认为是可靠的接班人选。经过数年的诲导审察,遂逐步将商行的业务交由嘉种去处理,嘉种25岁时,其叔父毅然将协成商行的大权移交给他(孙椷自己有6个儿子),并点交给巨额资产(一说菲币100万,一说700万)。杨嘉种接业后,聘其舅父陈清源出任总经理,锐意经营,业务更为发展,在马尼拉那士吗尔迓街设立洽成总行,先后在三描、明达瑙(棉兰诺)等地开设30多个分支行店,拥有资产达17个“棉两(MILLION的音译,即百万、兆)。他还配运土特产销售欧美各地,再进口大米在菲各地销售。为了运输的方便,自置“孙獭”号、“仙厘龟叻”号轮船和多艘小轮船。 孙獭号轮船不定期川行于厦门~马尼拉之间,常把大批乡亲引渡到菲律宾,杨嘉种在马尼拉设有宽敞的“浪邦”(一些无职业的华侨,依赖亲朋食宿叫“浪邦”)场所,供给往菲宗亲的伙食和住宿,并月发6元零用费,因此杨氏宗亲及其他亲戚抵菲后,大多为其所用。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杨嘉种在家乡亭店建造一座住宅,花费白银数十万,历时11年。这座住宅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内外布满漆画木刻、砖石雕等,有极高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代表作(今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厝落成时,并为其母做60大寿,极为隆重。当时慈禧太后和德宗皇帝各赐“福”与“寿”两块匾额(“文革”时毁)。 杨嘉种对菲华社会公益颇有捐输,长期担任菲律宾华侨慈善公所董事,1904年参与创办马尼拉中华商会,从第三届(1906年)起曾4次任该会董事,6次任司库(为该会第三把手)。杨嘉种也关心家乡的建设,清宣统三年(1911),由菲律宾小吕宋华侨宏济局及地方人士发起募捐建造泉州南门外的顺洲桥,是福建省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今尚存水泥桥墩1个),杨嘉种也是倡议人之一,但因造桥资金巨大,募捐款项不足,最后由他“揽尾”,负责到底。在建桥过程中,还经常乘自置轮船回乡察看。他还捐款救济华北大水灾,报效祖国。他曾托访问菲律宾的清朝大臣向慈禧太后进贡一对高4尺的红珊瑚,受到清廷诰封。 杨嘉种56岁以后,事业后继乏人,在商场剧烈竞争中,逐渐走向衰败,1932年去世,终年68岁。 (陈楚材 撰 亭店杨清江 修订) 陈清源,又名章国,泉州新门外斗南村(今属鲤城区江南镇)人,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陈清源少有抱负,不愿株守家园。18岁往菲律宾,受佣为伙计,兼习经商。后出任其亲戚(外甥)杨嘉种的洽成行总经理。因他心思细密,驰骋商场成为强手。嗣自营商业,先后开设瑞源米行、泉源布庄、聚德源苧业公司。继又在独鲁万、架礼迓社开设分支店,在马尼拉创设益源米行,并投资于瑞成铁业公司。历经二三十年,终于成为菲律宾拥资巨万的著名富商。 陈清源发迹后,坚持俭德,自奉甚薄。他在商业上的盈利也不愿用于购田建房,而对慈善公益却不遗余力慷慨捐输,在当地很有名望。陈清源捐输马尼拉华侨善举公所,长期任该公所董事。1904年参与创办马尼拉中华商会,1911年起历任该会董事、副会长(1913年、第十届)、商务调查股主任、司库。1908年发起创办有妫堂宗亲团体,历任该会总理、董事。陈清源对家乡公益事业也有贡献,历任泉州华侨联合会总理、泉州华侨女子公学董事等职。 1915年以后,陈清源年迈力衰,且缺乏得力助手,在商场角逐中,所营各业均遭受挫折,损失不赀,乃将生意收盘。他抱着“我不负人”的宗旨,对繁重的债务一一进行清偿,不爽分毫,被誉为“商界失利者之第一大丈夫”。清理债务后,仅余下益源米绞公司。他将公司交友人蔡祖增和孙儿陈金杯共掌,返乡养老。民国11年(1922),卒于乡,享寿70岁。 (洪卜仁提供资料 陈楚材整理) 【参考资料】 菲律宾名人史略编辑社编《菲律宾华侨名人史略》(1913) 《马尼拉中华商会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