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傅无闷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傅无闷,原名振箕,泉州人,约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通政巷傅府。幼受庭训,酷爱文学。曾进泉州府官立中学堂肆业,与同学庄丕唐、陈允洛时均系热血青年,被誉为“泉州三杰”。 光绪三十二年(1906),许卓然在泉州创设同盟会机关,傅无闷加入为会员,参与辛亥革命活动,在泉州光复之役开始崭露头角。民国元年(1912),许卓然在泉州考棚倡设“新民阅书报社”,傅无闷与陈硕生主其事。袁世凯窃国,傅无闷受许卓然委托,于民国3年往日本东京晋谒孙中山,联系在泉州组织中华革命党机关事宜。回国后,在厦门参与建立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工作。民国4年(1915)春,与许卓然、陈祖烈合创泉州地方第一份报刊《新民周报》,傅无闷任主笔。同年夏,针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革命党在发起反日运动的基础上,展开劝募救国储金活动。傅无闷在厦门组织创办白话剧社,亲自编写剧本《亡国镜》,并参加演出,先后在厦门、漳州、泉州进行义演。该剧以罗马帝国的强暴,卖花女的遭遇,犹太王的自私、投降行径,无情地影射、鞭挞了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是年秋,傅无闷与许卓然、陈光迪由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派往福州,与副支部长余逢时共同负责领导上游地区讨袁武装活动。因设于福州仓前山的秘密机关混进敌探,被官方破获,余逢时被捕牺牲。傅无闷、许卓然、陈光迪除掉敌探后,转移闽南,参与组建下游护国军。不久,护国军骨干或战死沙场,或被捕杀,全军星散。傅无闷与许卓然、王泉笙、黄中流等幸存的护国军骨干被福建督军李厚基下令悬赏缉拿。无闷遂潜往厦门。 时逢槟城陈新政屡次汇款接济厦门《民钟报》,不久许卓然又催汇款。陈允洛接陈新政函劝离缅甸向各处募款返厦拟接办《民钟报》。傅无闷乃于民国6年11月1日,与陈允洛、李硕果(南安人)接办《民钟报》。陈允洛任经理,傅无闷任总编辑,李硕果任总务。数月后,因《民钟报》文章触怒福建督军李厚基,李氏下令厦门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经理、主笔。7年5月28日,报馆被查封。傅无闷与陈允洛在李硕果及同事掩护下脱险,相偕于6月初搭船潜往香港。陈允洛遂返缅甸。嗣经香港中华革命党机关介绍,傅无闷前往菲律宾。 1919年初,傅无闷与中华革命党驻菲总支部副秘书长吴明创办《平民周报》,吴任经理,傅无闷任总编辑。同年10月,该报改为《平民日报》,华侨工党领袖陈夏莲任总经理,无闷仍任总编辑。 1921年底,傅无闷应陈允洛邀请,往缅甸出任《仰光日报》总编辑。在缅甸期间,认识胡文虎,时陈允洛已离缅返厦门。1928年底,傅无闷应胡氏之聘,偕夫人刘韵仙(曾任南洋女中校长)往新加坡参与创办《星洲日报》,出任总编辑。1930年,转任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总经理兼总编辑。傅无闷对《南洋商报》进行全面改革,购置卷筒大印刷机,改革字粒,新闻字体由四号改为五号,增加各种新设备,使报型与内容追及上海第一流报纸。其后,南洋各华文报竟相仿效,南洋报业因此面目一新。陈允洛说:傅氏“这项贡献,意义深远”(彭松涛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傅无闷先后创办《中南日报》、《新报》。两报均为小型报,颇受读者欢迎。在傅无闷与陈允洛(时任副经理)指导下,两报培养了不少新人,对战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报业影响甚大。傅无闷还出任中国国民党驻南洋总支部机关报《中兴日报》总经理,时中国国民党在新加坡的拥护者已甚少,该报销售困难。傅无闷与陈允洛(时亦兼职该报)合力,调动财政、延聘报界高手、改革版面,使该报得以维持10多年。傅无闷约于60年代逝世,卒年不详。 (洪卜仁提供资料 陈楚材整理) 【参考资料】 杨锦和、洪卜仁编:《闽南革命史》,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年版; 《菲律宾华侨事迹大观第二集》(1955) 《新加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1918-1978)》 《泉州文史资料》第九辑 陈允洛、许卓然等人传记。 《厦门民钟报支柱李硕果九十年回忆录》(1978年12月版) (台)《福建文献》第三期、《闽侨开发东南亚史略》;第五期《闽侨开发东南亚史略(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