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刘书侯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刘书侯,又名麟,清光绪廿六年(1900)出生于永春县湖洋壠墘乡。父刘米笔。务农兼小贩,后经营杉木业。育五男三女,刘书侯排行第三。长子刘针、次子刘赞先后出洋麻坡(马来西亚柔佛州)谋生,家境逐年好转。 民国8年(1919)2月,举家出洋到麻坡,兄弟勤奋劳动,逐有积蓄,购置房产和橡胶园,共同经营。1925年11月,兄弟分工,由刘书侯管理橡胶园,刘针等经营“刘泉成”橡胶店,同心协力,业务得到发展,为以后发展其他商业奠定了基础。 1920年初,长兄刘针决定以南洋橡胶业为根基,派刘书侯携带部分资金回泉州、厦门,另谋国内立脚之地。刘书侯先到厦门,察看市场商情,因无头绪,欲返回麻坡。其兄劝其莫急于求成;他乃转来泉州,暂在南门新桥头玉记号随薛祖叔学习经商,又结识了同乡李武宗(永盛号老板)。因他为人忠厚,拥有资本,受到赏识,并在商业交往中得到锻炼。民国21年(1932),刘书侯在泉州新马路开设联记米行,兢兢业业,逐渐学会管理决窍,树立商业信誉,在城厢初步扎下商业基础。同年,从麻坡接家眷来泉定居,并在涂门街自置厝宅。当年春末,刘书侯将联记米行收盘,在新桥头开办永百兴店铺,一面函请其兄刘科汇款添资;一方面与厦门永万春黄振华洽谈合资经营粮食批发。因市场竞争和美国棉纱、麦倾销冲击致亏本。同年10月黄振华退股,由刘书侯独资经营。经过一年多经营,扭亏为盈,生意日益兴隆。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日军入侵华北,平津、上海、厦门先后沦陷,水陆交通断绝。永万兴货源告断。刘书侯抽出资金购买菜州荒地近百亩,带领子侄垦荒种植甘蔗、龙眼树及其他农作物。 民国28年间,泉州城厢屡遭日机轰炸、扫射。城内民众纷纷疏散,刘家亦暂避菜州。继而,也将永万兴的货物运入永春,在大马路开办永记商行,眷属随迁居永春年余。 同年刘书侯在涂门街开设裕兴瓷店,经营德化瓷器,聘林硕卿主持;刘书侯则致力农垦,农业收入颇丰,在菜洲兴建小楼,从永春接眷属来定居。民国31年(1942)8月,又在菜洲扩建大厝、兴修机房、糖房、糖灶及蕉廊,以加工果农产品。民国33年,开始榨蔗制土糖和焙制桂圆,实行商农并举。 菜洲埔尾开垦虽获成功,但地临溪岸,常被溪洪冲崩。危及农田果林。全乡民众均感忧虑,适逢国民党中委王泉笙来泉视察,公推刘书侯为代表向王泉笙求助,得县政府派员勘察获准建坝。公推刘书侯专司筹建事宜,从民国36年至越年秋,先后修筑丁坝2个,保护了农田厝宅;但是下流却遭了殃,刘书侯深感内疚,计划再修2个丁坝,未及实施,直至泉州解放。后来在人民政府统建全城防洪堤时获得妥善解决。 民国34年(1945)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越年秋,刘书侯重整旗鼓,将自产桂圆、蔗糖250担运上海出售,采购粮食等货物回泉,恢复永万兴的业务。加上菜洲农果收益,刘家在国内的资财积累达10万银元。 民国38年(1949)3月,经刘心村介绍,刘书侯参加了中共闽中地下党组织的外围组织活动,并响应地下党组织的号召,捐献劳军慰问物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政务院公布土地改革法令,刘书侯非常关注。同年11月间,他参加晋江专区召开的土改座谈会,他表示拥护土地改革政策,将菜洲的土地房产全部献给人民政府。越年7月,刘书侯被评为工商业兼开明地主。 1953年1月,泉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正式成立。刘书侯任副主任委员,一直至第六届连任泉州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1953年,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成立,从第一届至四届均为市政协委员,兼任第一届市政协秘书长,负责联络社会人士工作。 1956年初,刘书侯带头将永万兴纳入社会主义轨道,由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 刘书侯热心地方教育和公益事业,曾任振兴、紫江、开元等小学校董,还带头兴办育新幼儿园,成绩显著,受过泉州市教育局的表扬和奖励。同时,曾担任泉州市花桥赠药处董事、泉州市保护通淮关岳庙古迹董事会董事等职务。 1985年5月1日,刘书侯病逝,终年86岁。 (叶元旦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