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卿,字云田,祖籍惠安县涂寨镇下楼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日生于泉州城,家住凤池。
李硕卿幼年时,正值军阀混战,土匪肆虐,民不聊生。为了糊口,他随父亲耕种菜园度日。他爱好美术、工艺,年仅八九岁就能临摹“七十二贤人”像,因家贫无力购置纸笔和画具。他在中、小学读书时,也是在时学时辍、半工半读度过的。由于他秉性聪颖,尤以美术见长,初中毕业后,就立志选择美术专业。民国13年(1924)入溪亭美术专科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不幸父亲辞世,为了生活和筹措还清父亲丧葬费,年仅18岁的李硕卿以初生之犊的精神,居然在泉州城内自立画室,卖画为生。民国16年秋,他以娴熟画技考取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并跳级插入西画三年级,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就读期间,他刻苦自励,才华出众,赢得该校国画名师潘天寿、王个的赏识和精心培养。李硕卿不辜负师长的教诲和期望,常以“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勉,锲而不舍自律,仅用一年功夫,就以优异成绩完成三年学业。民国17年获得大学文凭,还兼学了国画海派的传统技法,这在该校历届毕业生中也是少有的。
大学毕业后,李硕卿在惠安、南安、泉州、厦门等地中学任教,并任过海疆大学教授。在繁忙教学工作中,仍坚持业余创作。他遵循鲁迅指引的“走出象牙之塔,奔向十字街头,面向生活,面向现实”的方向,坚决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以中国画技法为本,辅以西画的透视、光色等技巧,融中西画于一炉,从而形成一种刚毅而清新,雄健而秀逸,蕴含千情于其中,不溢一缕于外表的独特风格。因而他的国画作品在当时就被人们所瞩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李硕卿的国画艺术升华到新的高度,开始放出异采。五六十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1956年,李硕卿克服了交通和自然条件的种种困难,深入到建设鹰厦铁路工地。工地上热火朝天,铁路建设者的英雄形象及其战天斗地的无畏气概,深深激荡着画家的心灵。李硕卿以其擅长的巨幅山水画技巧,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绘画了大型的中国画《移山填谷》。这幅巨型国画宽2米,长6米,展现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成为开拓国画新局面的杰作。当代艺术评论家王朝闻评价是:“英雄的业绩,中国的新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在全国文艺创作30周年的总结时进一步指出:“这(指《移山填谷》)是中国画新生的标志。”50年代评选美术作品赴京参展,分有几个选区,华东选区赴京作品都要由上海评委选区通过。《移山填谷》这幅佳作在上海评委会上一挂出来,立即赢得赞赏,一致通过。1958年,它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美术展览,参展的每个国家只准选取一幅悬挂在该展览馆的中央大厅,而《移山填谷》荣登此宝座。
1960年,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来泉州视察,曾交代晋江地委转告泉州工艺公司,一年中要有3个月时间让李硕卿“游山玩水”,意即搞艺术创作。于是李硕卿有机会游览天台、黄山、雁荡、峨眉、太姥、武夷、泰山、庐山等风景名胜。通过游历写生,他的视野大开,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在他笔下生辉。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举办福建三位老画家李硕卿、陈子谷、李耕国画展览,分别在福州、上海、北京展出。南京国画院和福建美术家协会分别为李硕卿举办黄山、太姥山的写生创作画展。
悬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丈二(4米)幅《武夷风光》、珍藏在中南海的国画《山水》和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6幅作品,都是李硕卿的稀世杰作。他的《移山填谷》、《破金溪灌晋南》、《乌龙江上的早晨》以及100英寸(2-54米)的《武夷春光》等几幅作品被作为国宝,获国家收藏。《李硕卿书画集》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李硕卿不仅是一位当代著名的国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工艺美术家。他任泉州工艺美术公司美术指导,自行设计多种工艺品,有全国首创的改良竹编,有仿铜脱胎漆塑(如仿铜脱胎观音、石狮等)仿紫铜陶瓷器等作品。他的改良竹编名扬海内外,曾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展出,叩开欧美艺术市场大门,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收入。
李硕卿年过八旬,仍在孜孜不倦地描绘山水花卉。80年代,还兼任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他先后任民盟福建省委常委、泉州市民盟常委、福建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创作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席和副主席、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闽海墨会会长、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书画院名誉院长、泉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并被聘为日本规模最大的民间书画团体《墨璎会》首席顾问。
李硕卿于1993年12月30日去世,享年86岁。临终前,解囊人民币10万元,作为李硕卿美术基金会经费。
李硕卿被收录在《中国名人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人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国画家百人传》(商务印书馆出版)。
(张吉昌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