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陈泗东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陈泗东,字延颖,号幸园,曾用笔名史彤、思桐。祖籍同安东界十七都阳翟(今金门县金沙镇洋宅村),先世迁徙泉州府城西北盛贤铺彩华境平水庙(今属鲤城区开元街道办事处),遂世居。曾祖陈师海,字子,号竹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乡试经魁,历福州鳌峰、漳州芝山书院山长。父陈砥修,字仲瑾,号瑨玙,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参加中国同盟会光复泉州,为泉州著名地方民主人士(另有传)。 陈泗东生于民国13年(1924)6月28日。因未足月出生,体质孱弱。然幼聪早慧,4岁即能读书认字。5岁入学,先后在佩实(即今通政)、振兴、西隅小学就读。民国27年7月由私立泉州中学(今泉州六中)初中毕业,考入培元中学高中部;一年后学校内迁,居家自学;30年春入省立长汀中学续读,31年秋转省立龙溪中学。32年8月高中毕业回泉州,到晋江县立初级中学(即今泉州一中)教务处协助工作,与吴藻汀、吴文良、庄为玑等时彦名士或师或友,过从甚密。 民国33年(1944)秋,考入国立暨南大学(简称“暨大”)文学院历史地理系,主修历史,兼修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诸科。时暨大因抗日战争迁徙闽北建阳。暨大原先进步势力强大,左派学生社团组织很多,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列主义论坛”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影响很大。福建省战时第三战区国民党部及特工势力在暨大迁移建阳后强行介入,在学生中发展三青团、青年军,排斥、逼害进步教授,秘密逮捕进步学生,制造白色恐怖。 是年,左派学生整顿社团,成立“壁报联合会”,和敌对势力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陈泗东在壁垒分明的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倾向共产党,通过姻亲李法儒(姐夫李法西之弟)的介绍参加左派学生团体,成为左派学生聚会场所(童游街茶馆)的常客,不久,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民国34年,云南“一二·一”昆明惨案、四川重庆校场口事件相继发生,暨大也在建阳掀起民主运动浪潮,驱逐国民党分子出校,举行学生民主选举,成立民选学生会。泗东被举为暨大地方实力最大的“泉(泉州)永(永春)漳(漳州)龙(龙岩)同学会”主席,兼学校学生自治会副主席。 民国35年3月,陈泗东经中共泉属特派员罗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并被推选为中共暨大支部委员。是年10月,暨大搬回上海。12月25日圣诞节,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事件案发,陈泗东闻讯义愤填膺,领先上阵,积极参加上海反美抗暴斗争联合会活动,任“抗暴联”秘书,在示威游行时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负伤。 民国36年元月至5月,他又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被选为上海市学生联合会赴京代表(时上海学联选派6名代表,暨大占2名)前往南京请愿。陈泗东以犀利辛辣的笔触写下《致蒋介石公开信》战斗檄文,为上海学界争相传诵。 5月20日,上海当局疯狂镇压学生运动,派出大批军警包围暨大,抓捕百余名进步学生,制造震惊中外的“5-20”事件。陈泗东因偶然外出未被逮捕,事后被学校当局公开勒令退学。不久,党组织指派他东渡台湾,化名陈泗传(其大兄之名)前往省立台中中学任代教务主任,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斗争。 民国37年春,陈泗东因组织受破坏被捕。在狱期间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保守党的机密。后因其父陈仲瑾出面营救。同年3月保释回大陆。出狱后在家治病,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失去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泗东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西隅中学(1955年改为泉州第四中学)教务主任、校长。 1952年9月,重新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任民盟泉州市委会宣传部部长。 1956年6月当选为政协泉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9月选为泉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戴“历史反革命”帽子下放江南乡劳动。不久,回归原单位(泉州二中,1958年泉州四中撤消,并入泉州二中,即今培元中学)实行“监督使用”。泗东泰然处之,利用时间,闭门读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泗东在劫难选,运动一开始就被作为“牛鬼蛇神”揪出来批斗,历经磨难。但他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手不释卷,游弋书海,同时留心搜集泉州地方资料,认真研究泉州地方历史,为以后从事文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运动后期被关入“牛棚”监督劳动。 1972年,泗东由“五七”干校调入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1974年参加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的发掘工作。 1978年,泗东所谓“右派”、“历史反革命”、“叛徒”问题得到平反。同年11月,泉州历史研究会正式成立。泗东被推举为秘书长,兼任会刊《泉州文史》主编。 1979年,泗东主持文管会工作,同年增补为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仍兼秘书长)。 1980年初,恢复党籍,正式任命为泉州市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是年当选为泉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泉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 1982年任泉州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 1983年,调任泉州市(今鲤城区)文化局副局长。是年当选为历史研究会会长。 1984年,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兼任办公室主任。 1985年6月离休。 陈泗东重新工作后,特别是他的政治问题得到甄别平反后,精神振奋,拼命工作,与文史界同人一道努力开创泉州地方历史研究新局面。他积极参与筹组泉州历史研究会,创办主编《泉州文史》,推动泉州地方历史的研究。主持为泉州市辖区内的文物史迹镌文立碑标识,主持并参与抢救、保护“文化大革命”劫后余存的珍贵线装古籍的工作。参与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卷》、《泉州文物古迹》、《泉州名胜诗词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泉州部分》、《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泉州部分》;倡议翻印明万历、清乾隆两部《泉州府志》;主持编辑《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积极找课题,出点子,组织、主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会,活跃、繁荣泉州文史领域的学术活动,如泉台关系史、安海港史、泉州华侨史、泉州海外交通史、辛亥泉州光复、泉州历史与文化、李贽、郑成功、施琅等历史人物研究,等等。积极撰文,辛勤笔耕,先后发表《泉州湾宋船沉没原因及带有文字的出土物考证》、《谈李光缙的重商倾向》、《<史纲评要>基本上是李贽所评纂》、《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补述》、《郑成功焚青衣处地点无误说》、《略述明代福建沿海的反走私措施》、《泉州少林史迹阐微》等20余篇论文。其论文钩沉显幽,有独到见解,引起中外史学界注目。 陈泗东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比在职时更加忙碌。他连续当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身兼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泉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福建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厦门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泉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泉州刺桐吟社社长、泉州南少林研究会会长等20多个社会职务。凡跟“文史”有沾边的会议,上至政府,下至民间,都邀请他参加,有事都找他商量,有问题都向他请教。他则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1988年,陈泗东荣获福建省“老有所为精英奖”。 继续推动泉州地方文史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发起组织、协助筹组泉州南少林研究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泉州刺桐吟社、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泉州老子研究会、泉州方言学会、泉州园林学会、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他发起或参与组织吴真人、俞大猷、泉州南少林、老子、赵宋南外宗正司等学术讨论会,并身体力行,撰文参与学术讨论。他参加福建省历史学会厦门分会召开的“历史上开放改革”、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辑部召开的“全国古建园林学术讨论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通过论文宣传泉州,提高泉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积极参与策划组织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系列活动,如国际南音大会唱、中国泉州木偶节、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等,为泉州的改革开放贡献力量。 关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积极协助文物管理部门制定保护、修缮文物意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对名城的保护建设规划提出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复建泉州谯楼、兴建泉州市图书馆、复建泉州少林寺的建议,都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他与陈允敦、陈存广、吴捷秋、傅金星等有识之士对漳泉铁路经过市区的路线提出建设性意见。 重视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在职时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机关、工厂、部队、学校作地方史的专题讲座;离休之后仍一如既往。他讲学授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幽默诙谐,妙语联珠,生动活泼,深得学员、听众的欢迎。 重视学术交流。他热情认真地接待来自法国、瑞典、日本、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南朝鲜、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及其他省市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对泉州宗教、海交、民俗、文物、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接待中,他聪明机智,广征博引,纵横捭■,应付裕如。1988年夏,他走出国门,参加日本“浦添市——泉州市缔结友好都市纪念学术研讨会”,同年年底,他利用到香港旅游探亲机会,和香港的文史界朋友开展文化交流。1989年,他被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同年5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亦园教授回到阔别40年的故乡泉州,陈泗东联系有关部门和地方知名人士与李亦园座谈,围绕“泉州学”问题展开讨论。 关心泉州市和鲤城区的修志工作。早在70年代末,他率先倡议编修《泉州市志》,并主持召开“《泉州市志》问题座谈会”,对编写社会主义新的《泉州市志》提出意见。离休后,他仍然关心修志,积极参与市、区两级志书的编撰工作。 80年代以后,陈泗东以学识渊博,贯通泉州地方掌故名噪泉南,结集出书登门求序者络绎不绝。为鼓励、推动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繁荣泉州文化事业,他先后为几十部书写序作跋。 1972年以后,陈泗东虽然放下教鞭,但仍十分关心教育事业,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1986年初,他亲自发动和组织“西隅学校校董会”,任理事长,积极改善西隅小学的办学条件,积极倡议重办西隅中学。他又是暨南大学泉州校友会会长,参与整理暨大党史、校史。他还担任泉州培元中学校董、泉中中学(今泉州六中)校友会顾问、振兴小学校友会副理事长,对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 陈泗东出身名门世家,与泉州中上层各界人士联系较多,交游广泛,加上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亲朋故旧、同窗学友、门墙桃李遍布海内外。他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协助政府开展联系海外侨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简称“三胞”)工作,穿针引线,铺路搭桥,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1986年11月,泉州市金门同胞联谊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理事。他还担任福建省民盟主办的、旨在联系三胞的杂志《闽南乡土》(后改为《福建乡土》的副主编。 1994年6月25日晚,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负责人假茶艺馆(址泉州府学明伦堂)为台湾《思源》杂志社社长、编辑一行来访欢宴洗尘。陈泗东应邀出席作陪。筵上即席撰联,谈笑风生。不料翌晨遽然脑溢血,遂一瞑不起,于7月7日溘然长逝,终年70岁。7月9日出殡,送葬队伍逶迤三里,车水马龙,备极哀荣。 陈泗东强记洽闻,从小喜欢观静察动,问疑质难,又喜欢游历踏勘,索隐探微,及长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广为涉猎,由是见多识广。以知识渊博,熟悉泉州地方历史典故,被人们称为“一部活的泉州字典”,顺口编为“泉州通,陈泗东”,遂流传为地方谚语。 陈泗东身材魁梧,脸庞黝黑,外貌粗犷,衣着简朴,而神清气爽,率真自然。他为人随和,平易近人,从不清高自傲,摆“名士”架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虽晚辈后学也以友相待。他秉性耿直,仗义执言,谈锋健锐,议论酣畅,匡正时弊,一针见血,不避权势,不患忤友,不怕引火烧身。 陈泗东才思敏捷,诗文并俊。其文古雅清隽,生动流畅;其诗结构清新,想象奇妙,词句精警,色彩秾丽,有李商隐之风韵,泉州诗坛推为巨擘。平生著述丰富,生前亲自手订考论42篇、记序40篇、杂著21篇、诗词若干(未定),约50万字,酌分4卷,辑为《幸园笔耕录》,并请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已故,另有传)、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二师友为之作序,请著名书法家梁披云题写书名,然未及付梓,稿藏于家。 (杨清江 撰稿) 【参考资料】 郭培明《世事洞明皆学问——记泉州地方史学者陈泗东》(载《泉州晚报》1994年6月15日第二版) 蔡长溪《泉州通 陈泗东——记地方史志学者陈泗东》(载《泉州晚报》1986年8月5日第三版) 张连《无幸有幸,身不由己,荣辱任他,清白自矢——悼泗东同志》 吴捷秋《双星忽黯事如烟——追思吕文俊与陈泗东二先生》(载《泉州方言》第十六期) 周孝中《为有豪情忆少年——记陈泗东校友》(载《暨南逸史》1994年5月25日) 黄德鹏《深切的哀思 沉痛的悼念——缅怀陈泗东同志》(载《泉州文史资料》新第11期) 陈泗东自撰《陈泗东小传》 陈泗东自撰《退下来也是革命,退下来也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