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一作寿晟,又作寿,字镜泉,号心泉。宋未元初泉州穆斯林。先世西域(今阿拉伯)人,航海经商居占城(今越南),后迁广州番禺。其父蒲开宗(族谱作蒲仕宾)于南宋宝庆、绍定年间(1225-1233)徒居泉州,以促进中外贸易有贡献,诏补承节郎,赐公服履笏,淳祐三年(1243)捐资重修龙津桥,六年重建长溪桥(二桥均在玉泉乡爱育里,今属鲤城区河市镇)。弟蒲寿庚,宋闽广招抚使兼泉州提举市舶使,元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另有传)。
寿出身富豪之家,自幼受汉民族文化薰陶,习儒学,为诗赋。宝祐间(1253-1258)开始诗赋创作。景定间(1260-1264)入伍从戎,任领卫。后以明经举于乡。咸淳七年(1271)任梅州知州。寿为政遵循儒家以礼教化,以德治政思想,在官俭约,廉洁自律,于民一毫无所取。梅州城西有一口古井,名曾井,为南汉时程乡县令曾芳爱民遗迹。传说曾芳莅任时,当地正流行瘴疠,他组织大批药物分发救治,后来求药的人越来越多,供不应求,于是将药物投置井中,让百姓自行汲水饮服,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当地居民遂将这口井叫做“曾井”。寿以曾芳为楷模,勤政廉政,为纪念曾芳,他在曾井上盖了一座亭子,并每日汲井水二瓶置于公案之右以自警勉。梅州进士杨圭题诗其亭:“曾氏水井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称颂寿清正爱民。
咸淳十年,海寇进犯泉州,蒲寿与其弟蒲寿庚协助官兵击退海寇,以功授吉州知州,辞不赴。因时局动荡,遂萌出世之念,于是远离城市,卜居法石山中,自称处士,黄冠野服,优游林泉,读书自娱。其友诗人胡仲弓(字希圣,别号苇航,泉州人)作诗《致心泉卜居》赠之:“诛茅法石巅,知己有青天,猿鹤寻前约,山林续旧缘。烟霞来枕上,风月绕林边。窗前多栽竹,相期晚节坚。”然而旧志对寿隐居法石有异词。《八闽通志》称“宋季,益、广二王从福州行都航海幸泉州,驻骅港口。守臣蒲寿庚拒城不纳。寿庚武人寡谋,其计皆出于兄寿所筹画。部署决策既定,佯著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示不臣二姓之意,而密俾寿庚以蜡丸裹降表,命善水者由水门潜出,纳款于唆都。”清乾隆《泉州府志》则称“寿授吉州,不赴,为劝寿庚据泉以降元,策既定,佯著黄冠野服入法石山中,自称处士,伪示不臣之意。”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派遣集贤殿直学士、侍御史程文海下江南博采知名之士。寿在举荐之列,仍辞不赴。不久卒。
寿性高洁,平生厌恶铜臭,酷爱清泉,年青时尝行山间得泉一泓,爱其清雅静趣,留连忘返,遂于其地结庵,以“心泉”为庵名,“以心体泉,以泉洗心”。诗稿中咏泉颇多。其诗作受宋季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影响,刻意炼字造句,追求新奇险怪,虽有清巧之思,不无枯槁之调,然其间也不乏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佳作。《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其诗“颇有冲澹问远之致,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亦足以备一家”。
寿诗作在其生前即已结集行世,宋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刘克庄为之作序。后散佚。书目《蒲心泉诗》仅见明文渊阁藏书目录,注明“一部一册”。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各韵内检出诗222题,辑录为6卷,重新命名为《心泉学诗稿》,收入四库“集部”“别集类”。
(杨清江 黄秋润 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