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傅浚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傅浚,字汝源,号石涯。明南安二都锦田(今属鲤城区江南镇)人。约生于天顺末、成化初(1463-1466)。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傅凯字时举,号敬斋,少年时即材器拔萃,究心易学。天顺三年(1459)乡荐举人,成化十四年(1478)成进士。授户部主事,提督天津等八卫。时西北地区苦旱饥馑,傅凯受命负责催集南畿、浙江、福建一带财赋,赈济西北灾民。因办事干练成绩显著,遂提升为户部郎中。不久谢政致仕返乡。家居与诸士讲易论文。四方学者经常有人登门求教。 傅浚自幼力学,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举,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正德初,其母(旧志作其父傅凯,误)逝世,回乡守制。居丧期间,司礼监刘瑾以傅浚在朝不肯趋附,伪造明武宗圣旨将傅浚削籍为民。 正德五年(1510),刘瑾罪行败露被处死。傅浚冤案得以昭雪,重新起用为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不久晋升郎中,负责督理遵化(今河北遵化)铁冶。 遵化铁冶是明代最大的官营铁场,开办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工部直接管理。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其大鉴炉(炼铁炉)高1-2丈,一炉可容矿砂2000余斤。傅浚主持冶务期间,铁场有大鉴炉10座,年产生铁48-6万斤;有白作炉(炒钢炉)20座,年产熟铁208万斤、钢铁6-2万斤。铁冶每年夏月采石,秋月淘沙,冬月开炉,春尽停炉,产品集中解部,一年一运。因管理落后,弊端百出,弘治以后,铁场生产出现大滑坡。傅浚到任后立即动手改革旧弊,励精图治,初见成效,节省铁灶费三分之一,使遵化铁冶一度中兴。 正德八年(1513),傅浚督理遵化铁厂,任内认真研究高炉冶炼技术,搜集建置山场,以至场厂杂职等资料,编纂成世界上第一部炼铁学专著——《铁冶志》,分两卷二十三目,于正德十五年付梓间世。《铁冶志》明末清初十分流行,《四库全书》收录存目,对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展作过重要贡献。后来原书亡佚,残文散见于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书。其中录存于上述二书有关“铁冶”的生动文字: “遵化铁炉……俱以石砌,以简千石为门,牛头石为心,黑沙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妙在石子产于水门口,色间红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斗,小者如拳。捣而碎之,以投入火,则化为水。” “石心如燥,沙不能下,以此救之,则沙始销成铁,不然则心病不销也。如人心火大盛,用良剂救之,则脾胃和而饮食进,造化之妙如此。” 三年任满,转都水清吏司郎中。工部都水司掌管全国河渠水利、堤坊桥梁等事,是一个经费充裕、油水丰满的部门。傅浚为人忠厚谨慎,廉洁自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不徇私请。部中长官有事要贿赂中宫太监,几次找傅浚通融,要都水司拿出“羡余”(节余公款)。傅浚姑终不肯答应。不久,上司借故硬将傅浚排挤出工部,调他外任山东转运同知。后暴卒于官邸。 子傅楫,字廷济,号西岩。生于弘治五年(1492),8岁通四书六经,正德二年16岁中举人,四年20岁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苦节纯孝,时称孝子。 傅浚一门祖孙三世前后34年间接二连三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时人传为佳话。 (陈钟馨 杨清江 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