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黄光昇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黄光昇,字明举,号葵峰,泉州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八年中进士。历官县令、参政、布政使乃至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黄光昇秉性好学,年轻时就精通赋、役、理、讼、狱等知识。为人廉慎,关怀民间疾苦,在政事上兴利除弊,治理百姓案情平允得当。黄光昇入仕,首任浙江长兴县令,后为佥事、佥议。他在浙江时,筑海塘、治湖蓄水,疏浚山阴、会稽、萧山等四县的水利工程;提倡兴学,奖励知识分子,编写本县志书等。故“贤声蔚著”,被调入朝廷任刑部给事中。丁母忧返里,孝满服除后,补兵部。因两次得罪宰相夏言,被逐出朝廷,任浙江佥事三年,又进佥议。后调任广东省副使,又转任四川省参政、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 黄光昇在广东时,有少数奸民勾结倭寇为患。黄光昇下令逮捕为首者,倭患渐息。又严惩了侵犯“夷市”的不法官吏,收到明显效果。自此,官吏不敢染指,征收“夷税”十减其六,而课入库银却从原来的十分之一加倍增长。黄光昇还处理一件颇为棘手的事,即安南(越南)内部莫正中与莫浤翼争立王位,莫正中失败,逃出安南,来广东避难。而莫正中部将范氏、潘氏以索还莫正中为口实,率兵进攻钦州。黄光昇速调东莞、新会二县守兵,授给俞大猷作战方略,伏兵海岛,大败范氏、潘氏侵略军。随后,莫浤翼斩范、潘二人首级来献,纳贡如前。明政府也承认莫浤翼继承王位。于是,中国与安南边境又恢复安定,双方友好往来。之后黄光昇又讨平连崖黎民的叛乱和新会陈文伯的剽掠,又编定广东全省瑶族的册籍,因此进官副都御史,督抚四川省。 黄光昇在四川担任参政、布政使期间,上疏请求停止采办丹砂麸金①,每年可节省调匀水陆邮费数十万,减轻了百姓负担,颇得民欢。世宗崇道教,笃信方士陶仲文,约于嘉靖二十一到二十二年(1542~1543)营造大享殿、大高元殿等三殿,急需很多巨木,而这时四川无巨木可供采伐。黄光昇既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又不能过份加重百姓负担,于是他“度郡邑大小,地里远近”,使之各地负担合理,还命位尊望高的官吏向当地夷民购买转运之费,暂时向其他省份借支,做到不加赋而又顺利地完成巨木的供应任务。受到世宗嘉奖,拜为兵部侍郎。总制湖北、四川、贵州三省。又因讨平苗民叛乱和招回流民600户有功,黄光昇又被召入工部,不久升任南京户部尚书。 嘉靖三十九年,南京振武营发生兵乱。该营士兵都是为抗御倭寇而招募的骄悍难制之夫。总督粮储侍郎黄懋官裁减军饷,惹起变乱,贵懋官被杀,裸尸街市。南京户部尚书黄光昇当机立断,一面疏请恢复军饷原额,另一面及时处理负责管理军库主事黄鹗的不法行为,责成有关查覆,使“库藏为之一清”。因此,黄光昇被召入北京担任刑部尚书。 黄光昇在刑部任内,亲自审理三大案件:一是蓟辽总督杨选因“失城守”坐死罪,二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御史邹应龙弹劾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在其母丧期内仍放纵淫乐,并极论严嵩父子不法事。世宗罢严嵩相位,诏捕严世蕃下狱。法司判处严世蕃谪戍雷阳卫。严世蕃到广东省南雄府时逃归。他的爪牙罗龙文也在谪戍时逃回安徽省徽州。两人经常会面,诽谤朝政,还借造园亭,聚众4000人,气焰嚣张,不减当年。适逢南京御史林润巡视江防,得悉这一情况,当即上疏。嘉靖四十四年(1565),世宗诏令逮捕严世蕃、罗龙文下狱,并令刑部尚书黄光昇,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审理。黄光昇拿着狱词去拜访宰相徐阶。徐阶亲自修改疏稿,突出严世蕃通过罗龙文与倭寇汪直勾结,聚集亡命之徒,南通倭、北通虏,共相响应,准备叛乱。即令黄光昇疾书上奏。严世蕃、罗龙文处死,籍没严嵩家产,计黄金3万余两,白金3万余两,其他珍宝所值又数百万。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幡然悔悟,重振朝政,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徐阶力救海瑞,世宗也反复读疏文,感动叹息。黄光昇把海瑞留在狱中,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才奏请穆宗释放海瑞出狱。 给事中沈束因向皇帝进言,触犯“龙颜”,被囚系诏狱达16年之久。黄光昇上疏乞求从宽处理。突然下旨释放沈束为庶民。对此,廷臣议论纷纷,大意是因某些掌握大权的人所为。黄光昇因此也有难言苦衷,屡次向徐阶表示辞归之意。徐阶却一再挽留他。后来,首辅徐阶辞归,黄光昇也趁机辞归。四年后,黄光昇又被起用任南京刑部尚书。他力辞不准,只好勉强赴任。不久又被高拱嗾使下属论劾,黄光昇从此罢归故里。 黄光昇归家后,闭门自重。他论学重实践,摒元虚,大有紫阳(朱熹)之风。晚年主要活动是著书立说。著有《四书纪闻》、《读易私记》、《读书愚管》、《读诗蠡测》、《春秋采义》、《历代纪要》、《昭代典则》、《陶集注解》、《杜律注解》等数百卷,藏在家中和他的儿子黄乔栋的浙江临安府处。 黄光昇81岁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恭肃。黄葵峰(黄光昇)与张净峰(张岳)、康盘峰(康朗)被誉为明代“三峰”。 (张吉昌 撰稿) 【参考资料】 ①《泉州府志》卷四十二(清乾隆版) ②《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中华书局1977版) ③《明》卷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版) 【注】 ①麸金:出山水沙中,在氈上淘取,或从鸡鸭腹中得之,即使打成器物也不重,炼煎取金计,可以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