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潘庚鍾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潘庚鍾,字道宣,号西亭,泉州浮桥人,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生在一个缙绅世家,少年时喜读书,爱国家,文武兼资,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 顺治四年(1647)八月,郑成功和他的叔父郑鸿逵攻泉州,沈佺期等泉州籍的明朝遗臣起兵响应。潘庚锺当于此时参加郑氏抗清队伍。他富有经济才能,善谋略,备受郑成功倚重,成为智囊人物和得力助手,与同安县举人冯澄世和秀才陈永华先后被任为参军。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郑成功在厦门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分理军国大政。潘庚锺担任吏官,后兼户官。他为郑氏运筹帷幄,出谋献策。他劝郑成功消灭扰害广东潮州府的盗匪许龙;礼待投奔前来的明朝监国、鲁王朱以海,联合他的部将张名振、张煌言抗清。郑军围攻漳州府城,他到漳州所属各县劝募粮饷,巡察政务;为郑成功代复拒父劝降的家书等。 十多年间,郑成功军队虽屡败清军,但局守闽南、粤东,土地频得频失,难图复明。顺治十四年(1657)四月,郑成功在厦门举行高级军事会议,征询文武官员意见。潘庚锺提出战略进攻,说:“沿海之地虽得,不足以号召天下豪杰。泉、漳沿边争战,民已苦极。不如率领数百号战舰,顺长江直从瓜州、镇江而进,攻取南京、闽、粤、浙、楚、黔、蜀豪杰必定全部响应。”经过辩论,郑成功决定北伐江南,打算先派人赴粤西请旨,令李定国、孙可望集滇、黔、粤、楚之师出洞庭两会江南,以分敌势。潘庚锺说:“但恐李、孙不睦,应派能人为使,劝说他们忠君爱国,忘私愤而伸大义,分道出师,方为万全。”但是这年九月,清兵攻打西南,孙可望降清,桂王朱由榔退到云南,郑成功使臣杨廷世、刘九臬到后,桂王渴望减轻西南压力,批准成功北伐江南。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二日,郑成功在厦门誓师北伐,授潘庚锺、冯澄世任参军,由海道北上,攻占浙东沿海许多战略要地。清兵望风迎降,人民纷起响应。 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十日,郑军进入长江,六月中旬,连克江苏省的瓜州、镇江,夺取大捷。六月二十七日议取南京,将领甘辉认为“南京坚固,不可骤攻”。潘庚锺也说:“应当暂驻瓜州、镇江,遣将分据淮安、扬州诸郡,扼其咽喉,收拾人心,窥其衅隙,然后大军前进。北方清廷军民数百万,一旦粮道断绝,供给不足,两月之间,官兵必溃,人民必乱,可以不劳而定。”郑成功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七月七日,郑军由水路直逼南京城外观音门,摆列83营环敌。清兵大恐,江南震动,苏、浙、皖归附者3府4州12县。坐镇南京的是清朝江南总督郎廷佐和江南提督管效忠,城里只有3万兵力,不敢出城应战,附近清兵也不敢来救。潘庚锺侦知南京城内空虚,建议速驾云梯猛攻,郑成功同意。忽然郎廷佐和管效忠用操江军门朱衣佐缓兵诈降诡计,派人求见郑成功,说:“我朝有例,守城过三十日投诚,罪不及妻儿。今各官眷口都在北京,乞缓三十日之限,当开门迎降。”潘庚锺谏道:“《孙子兵法》曰,‘词卑者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降则降,岂有顾及眷属?这是缓兵之计,藩主切不可信,当速进攻!”甘辉也说敌人诡计多端,苦劝郑成功攻城。郑成功没有听他们劝告,答应清使要求,只令围困,不准攻打。 郑军攻镇江时,清崇明总兵梁化凤已乘隙率领500骑兵潜入南京城,他探知郑成功骄兵轻敌,在七月二十三日夜挖开神策门,突袭围困松懈的郑军前锋营,郑军大败。潘庚鍾和甘辉力劝郑成功撤军到观音门整顿。他又不听劝告,仅对部队稍调整而已。 调整尚未停当,清兵蜂涌杀出城外,粱化凤率骁骑直扑郑成功大营,郑军溃败不可收拾。因无令不许救援,只能各自为战。郑成功在江边观音山上指挥,见形势大坏,便嘱潘庚锺道:“君立英盖下,代我指挥,我下山过江,催令水师从后抄杀!”便下山驾船过江去了。梁化凤会合城内外清兵围山,望见山上黄盖,误以为主帅郑成功,便加紧进攻。潘庚鍾临危受命,挥剑督率护卫拼力死战,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50岁。 北伐失败,郑成功恸哭,自责轻敌,不听潘庚锺和甘辉的忠告。十一月,郑军退回厦门,建忠臣庙,祭礼潘庚锺、甘辉等殉难将官。 (廖渊泉 撰稿) 【参考资料】 《台湾外纪》江日升 《潘庚钟年谱》潘希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