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廷玉,字韫山,号鳌石,泉州府同安县马巷澳头乡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月初二生。祖父苏国宸开药铺;父亲苏光彩,精医术,遍游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后赀补安徽省无为州泥汊河巡检。生母庄氏,泉州人。
苏廷玉自幼天资聪颖,5岁入泉州蒙馆识字,7岁读《四子书注》,9岁读《诗》、《易》,随后读完《书》、《礼》、《左传》诸经,15岁回乡参加童子试。自此之后,即四处拜师求学,虚心进取。在同安县玉屏书院就读时,披吟不倦,考试均列前茅。院长郭韶溪十分器重他,说:“此子贫而傲,苦而坚,他日成就岂可量邪!”经他的教诲,苏廷玉学识大为长进。嘉庆十九年(1814)登进士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期满后授刑部主事。
苏廷玉在刑部任职期间,细研法律,“勤听断,无敢怠”,处理狱讼案件,廉明公正,善于断案。刑部因他廉能而推举他外任。
道光九年(1829)苏廷玉补江苏省松江府知府,未到省已奏署江宁府。当时江宁府有安徽省建德县典史秦学健三次上京控告一案,株连人证百余名,尚不能审结。总督陶澍举嘱苏廷玉处理。廷玉接审此案,连续百日秉烛夜鞫,深入案情,澄清事实,终于判决这桩达5年之久的悬案,连秦氏也心服。道光十二年,苏廷玉升山东省按察使。那时府县一些官吏私设押所叫做“老虎洞”,有些与案件稍有牵涉的人,就被囚禁勒赎,成为民患。苏廷玉获悉后,亲往勘办,见到“老虎洞”内被关押的几百个无辜老百姓,个个面无人色,乱发垂肩,立即释放出去。
道光十三年(1833),苏廷玉调任四川省按察使署布政使。此时,四川匪徒横肆,大邑县李碑喜等人持刀强抢妇女轮奸,其罪恶不可胜数,苏廷玉设计捕治正法,匪患才敛迹。
道光十八年(1838)三月间,四川省成都府米价突然暴涨,斗米自五六百文增至千三四百文,全城人心惶惶,争购粮食。城内绅士捐资平粜,有一天竟挤死38人,伤者无数。苏廷玉认为四川省粮食获丰收,而且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每年也有储粮,只不过是转运问题,米价暴涨,必定是奸商囤积居奇所致。他立即采取措施,令各州县巡察乡场囤户,责令出粜,严捕那些趁机抢压者并打开官仓赈恤;省内粮食不足,又调仁寿、资阳、内江等县仓谷米补济,平抑粮价。苏廷玉又捐献自己的俸银,与同僚合捐约万金,买米入城,假为商贩,减价发售,平粜两个月,米价逐渐减削,救活川民无数。而苏廷玉为稳定米价,日夜焦虑,以致须发皆白。成都士民感谢他的恩德,送来匾牌,均被谢绝。七月,苏廷玉奉命署四川省总督,加兵部侍郎衔。
苏廷玉在四川省8年,所辖数十州郡,谙熟地理,体恤民情,深受士民赞颂。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苏廷玉授大理事少卿,不久退休回籍。二十二年七月,朝廷又以四品京堂起用,苏廷玉奉命会同孙善宝办理苏州府粮台,次年卸任回家。
苏廷玉知兵法,懂战术,常把守边卫国为己任。他在给儿子苏士準写的《时务说》、《示儿》的文章里,论述战阵,提出有关御寇安边的良策。鸦片战争发生后,当英军入侵我国沿海时,他和御史陈庆镛讨论沿海一带布防策略,建议在辽宁省奉天府、天津府、登州府、江苏省崇明县、浙江省定海县、福建省福州府、厦门岛、广东省虎门炮台等海口各备战船10~20只,坚守要塞,堵截来犯之敌。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间,英军侵犯厦门,当时苏廷玉在福州募聘神枪手,组织训练民团队伍,以防御敌人入侵。又命儿子捐款,在泉州海口筑堡设围,保卫家乡。苏廷玉与抗英爱国将领江南提督陈化成是同乡,交谊颇笃。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当英军即将进犯吴淞时,陈化成写信给苏廷玉,表示抗敌决心:“英夷到处猖獗……如夷来,必能破亡,以振军威。设事机不测,亦必以死继之。”陈化成牺牲后,苏廷玉撰诗文哀悼,有词写道:“公死不死,公如生时,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
苏廷玉卸任后,建宅在泉州通政巷北畔。他热爱公益事业,“凡有裨于国家、桑梓之事,都极力图成”。在泉州10年,乡人请捐资,他都一一应诺。他捐修考亭、文昌庙、尊经阁,撰写三寺庙观堂的修建碑文,如关岳庙的《觉世真经》、《元妙观碑记》、《泉州武帝庙记》。道光二十七年,他撰写《泉州府学明伦堂立匾记》,为的是弘扬先哲,激励后生。同年,买下32图大士相,装订成册,并在册后题跋,后送清源山弥陀岩交寺僧珍藏。
咸丰二年(1852)三月,苏廷玉去世,终年70岁。
苏廷玉主要著作有《亦佳室诗文钞》8卷(包括古近体诗200多首,散行、骈体文等70余篇)、《从政杂录》1卷、《温陵盛事》、《亦佳室题跋》1卷、《吴怡棠太守传》1卷,以及书法等。
(苏定宜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