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深,又名漂水,同安县人,民国9年(1920)2月17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陈尚彬种田兼作小贩。陈泽深中学阶段在厦门读书,民国23年赴香港拔萃男书院就学,他勤学好问,成绩优异,屡得奖励,深得校长舒展牧师的赏识。毕业后,舒展介绍他到福州三十一中学任教。民国29年得基督教会的资助,入福建协和大学预科学习,后转入四川省成都市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深造,民国35年(1946)毕业,留校任病理助教。后在重庆市宽仁医院当医师。不久回福建,先后担任莆田县圣路加医院内科医师、主任,圣路加高级助产学校校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陈泽深任泉州惠世医院医务主任,1953年调晋江专区(今泉州市)第一医院,历任内科主任、副院长等职。
陈泽深一生从事临床治疗和医学教育工作。他刻苦钻研业务,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是泉州市颇负众望的医学专家。
1953年,陈泽深组织医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乙型脑炎患者160例,疗效颇佳。1956年9月,泉州地区洪水后突发大批不明病因的高热患者,他通过临床分析诊治,并经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血清学检验证实,在福建省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并撰写《福建泉州洪水后端体病的流行》(附100例临床分析),发表在《福建医刊》1957年创刊号上,对该病的诊治具有参考价值。1962~1963年他在担任副院长期间,为首组织检验科和儿科的有关人员,和福建师范学校唐仲璋教授合作,对南安县丰州镇进行华枝睾吸虫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证实米虾和沼虾为华枝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这在国际上是首先发现的。他与林启东、曾文质、王进陞合写的《以生吃淡水虾为主要感染方式的华枝睾吸虫病流行报告》和《闽南地区中华分枝睾吸虫病特别关于虾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发现》,刊登在《中华卫生杂志》(1963-1)上。1963年9月,陈泽深又与唐仲璋、林宇光等人联合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发表这项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为华枝睾吸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泽深具有较全面的医学技术,能掌握内科、儿科、传染病、X光等的常规诊断和治疗技术,在担任副院长期间,遇到哪一科室业务重,人手不足,就亲自到那里工作,而且多次率领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或深入灾区救护灾民。
陈泽深熟悉医院的管理工作,致力医院的建设和科室配套,建立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注意跟踪国内外医疗技术水平,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人才。他重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医疗知识,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讲座,培训人才。如1961年与顾毓珍成立血液病小组,培训血液病专科人才。
“文化大革命”中,陈泽深受到不公正待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了名誉。1974年因积劳成疾,在泉州病逝。终年55岁。
(李朝灿 柯乔木撰稿 詹振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