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俊,字细超,泉州东湖仁风东禅村人,民国7年(1918)元月生,兄妹5人,排行第三。幼年启蒙于村办启化小学,后转入省立晋江乡村师范附小(今东湖小学)为首届毕业生,升入晋江乡村师范后又转学于省城福建师范乡师科,民国26年(1937)毕业。民国32年续学江西中正大学。
吕文俊天资聪颖,笃学敏求,喜爱琴棋书画及剧艺武术。在学晋师时,任学生会委员,因编揭露日本南侵阴谋的小册子《沦亡前夜》散发各地,受省教育厅视为肇事学生查办过。师范毕业后,在泉州、厦门等地教书,任过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
吕文俊从事教育多年,教学有方,深受师生爱戴。他又与戏剧结缘,每到一校,必利用课余组织师生排戏、演戏,从不间断。民国30年(1941)在南安京山小学时,组织南安京山抗建巡回剧团,到洪濑、官桥、石井、莲河、安海、泉州等地演出,义卖纸扇,所得捐款汇寄前方慰问抗日战士。在京山小学三年,演出剧目计有《战》、《麒麟寨》、《红缨枪》、《北地狼烟》、《农村曲》、《谁先到重庆》、《塞上风云》等等。民国34年在泉州小学教师暑期学习班演出《金玉满堂》:民国36年在厦门惠群小学(后改为厦禾中心小学)公演大型歌剧《军民进行曲》;民国37~38年在南安国专小学演出《海滨》及自己创作的《翻身曲》。当时文教界流传:“吕文俊人到哪里,戏就演到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文俊离开教育界专事戏剧工作。1950年8月,他任晋江县宣联业余文工团编导,剧团配合各文工团队,为宣传党的中心工作,活跃于街头农村开展文艺活动;他写过剧本《柳树井》,并参与共产党员史其敏主持下的戏改工作;排练《花木兰》。1951年1月泉州市与晋江县分治,宣联业余文工团更名为泉州市工团,他导演剧团移植的《九件衣》,在泉州人民电影院连演经月,场场满座,轰动了古城。这次演出成功,他被提为市文工团副团长。继而参加各文工团队和总工会协作公演《美帝暴行图》1952年,市文工团并入泉州大众剧社(后易名泉州高甲戏剧团),他任编导。在发展高甲戏传统剧目上,他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推陈出新,先后创作《郑成功》、《蔡襄》、《孟丽君》、《刘胡兰》、《张志新》等剧本;移植《鸳鸯扇》、《济公替嫁》等剧目。1953年,因工作需要,他和市文工团骨干调往福建省公路文工队,任艺术行政和编导工作。他们不畏寒冬炎暑,活跃在闽东北公路线上作巡回演出,直至任务完成才返回高甲剧团。1960年,适逢泉州木偶剧团首次参加国际比赛,为了集中戏曲界精英以加强木偶戏创作力量,当年5月组织上把他调到木偶剧团参与准备工作。吕文俊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充分发挥木偶戏的特点。成功地导演木偶戏新剧《孙悟空闹龙宫》、《八女跨海》。随后就年年创作适用于木偶戏的剧本,如《郑成功》、《千桃岩》、《东海哨兵》、《巧袭郑家楼》、《土地闹天》、《夜航》、《椰林风雷》、《火云洞》、《张高谦》、《玩具搬家》等等。这些剧作既丰富了木偶戏剧目,又有新意,博得观众叫好。他改进木偶手腕关节的结构,解决木偶手动作准确到位问题,使木偶自身构造更加完善灵活,从而提高提线表现能力。如刺枪、骑自行车、云梯攻城、象鼻托彩球、炸铁桥等等,都极精采。其中《郑成功》一剧在泉州群众戏院公演,连续20天,座无虚席,创造了票房纪录。吕文俊还根据老艺人张秀寅的口述,整理传统“线规”成为书面资料。线规是“嘉礼”(即提线木偶)戏的操线基本规程,他经过几年的精心试验,在传统线规的基础上揉进新的线规内容。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文俊下放到“五七”农场劳动,直至1971年再调回高甲剧团,1978年恢复公职。1982年退休后,受聘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办公室主任,又任泉州方言研究会会长、中国南音学会秘书长、泉州少林寺复建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历史文化丛书》副主编等。
吕文俊爱好武术,他出生于南少林拳术世家,兄弟从小练武。60年代,曾两次偕师弟林庚新赴厦门、永春参加武术表演赛获奖。在“五七”农场时曾降服一头脱缰狂奔的公牛。他熟悉少林寺掌故,1987年发表《泉州少林寺遗址见闻》(载《泉州文化报》第四期),以充足论据阐明泉州东禅寺与少林寺并不是一个寺,而是毗邻的两个寺。经专家考察研究,证实他的论断符合史实。他又陆续在《泉州晚报》及其他刊物发表《泉州与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因缘》、《天地会不是源于莆田》、《泉州南少林研究》、《五祖拳述略》等文章。泉州文史界学者陈泗东曾发表过10多篇《南少林在泉州》的论文,篇篇都请他过目。在复建泉州少林寺工作中,他偕有关学者多次登东岳踏凤山勘察少林寺遗址,搜拾遗物,襄理南少林寺大雄宝殿和山门的建设工程。
吕文俊有一手好字,芳及遐迩,是个没戴桂冠的书法家。行家评说,他的字颇受张瑞图影响。他为承天寺广钦图书馆题的匾额,结构紧凑,笔力苍劲,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他关心修志工作,特地为鲤城区地方志编委会的刊物“鲤城方志”题写刊名。由于他的字自立一格,道劲洒脱,俊雅喜人,所以索墨者众,还流传到菲律宾、台湾和香港,被视为墨宝。
吕文俊自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办公室主任以后,积极协助理事长王今生开展工作。他不遗余力处理方方面面的日常事务,诸如主持《泉州方言》、《泉南文化》、《泉州历史文化丛书》等的编辑出版;筹办泉州方言研究会、南少林学术会议和国际南音学术研究会,等等。历史文化中心每日来访客人多,他都热情接待,工作席不暇暖,常是假日不休。
吕文俊曾任泉州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泉州市第四、五届及鲤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1994年5月因病逝世,终年77岁。
(苏炳坤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