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汤文通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汤文通,字乐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七日,生于泉州西街奉圣宫西侧的一个侨属之家,父名清润,在缅甸仰光经营米行。汤文通8岁就随父出国,就读于仰光的侨办小学,10岁时因父病随同返乡。同年父亲病故,汤文通留家在私立端本小学读书,至19岁毕业于私立泉州中学。汤文通在校勤奋力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汤文通21岁时随兄汤文炳赴菲律宾,在马尼拉华侨公学执教。后因提倡爱的教育,反对偶像崇拜,与当地侨领意见不洽,两年后即辞职回国,在泉州佩实小学任教。 为求接受高等教育,汤文通在兄文炳和亲友的赞助下,于民国13年(1924)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攻读农艺科。民国15年夏奔母丧返乡,后转入南京东南大学(即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农艺科续学。民国18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助教,不久升为讲师。 民国19年(1930)秋,汤文通应泉州黎明高中代校长吴克刚(当时正校长梁龙光赴日留学,校务由吴代理)之聘,回泉在黎明高中任教。第二年春,泉州地方人士蔡鼎常、蔡光华等人在城南创办晦鸣中学,延聘汤文通为首任校长。汤文通请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晦鸣中学题写校名。他还请丰子恺设计校徵,图样为雄鸡立在地球上高鸣,以显示校名含意。任晦鸣中学校长期间,他多方延聘优秀教师,艰苦创业,严谨治校,为晦鸣中学的兴办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给师生和地方人士留下良好印象。 一年之后,汤文通再次应聘回中央大学(下简称中大)任教;但仍领衔任晦鸣中学校长,具体校务由吴宗文(又名善机)负责。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汤文通在农艺系主任赵连芳领导下,研究“水稻遗传与生理”专题,并进行杂交育种试验。他俩亲自下田,经常日出而作,日落才收工,中午轮流休息,无星期日也无假日,其辛苦作业,深得当地农民称赞。他们育成的水稻良种,陆续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各省,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为抗战期间军粮民食的供应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他发表《水稻小穗长度遗传研究》,还译介《水稻连锁遗传研究》等文。 汤文通于民国24年(1935)秋赴美国留学,考入德克萨斯州立农工大学研究所深造。后因用功过度患严重失眠症,身体衰弱,只好提前回国,仍任中大教授。嗣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中大西迁,汤文通乃回福建,先后任省政府农业技术专员兼省农民师资训练所所长、省立高级农业学校校长、省立长乐农场场长、省农业改进处农业科长、省农事试验场场长等职,历时2年多。最后因行政工作繁琐,且与他的个性和健康状况不甚适宜,于是坚请辞职,于民国29年离闽赴浙,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任技正、又在当时迁至浙南的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并兼农场主任。民国34年春,汤文通再度回闽,任福建私立协和大学教授、农艺系主任。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设立农林处,由原中央大学农艺系主任赵连芳任处长。民国35年(1946)8月,汤文通应赵连芳之邀赴台,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艺系主任、所长,民国37年受聘兼任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开授食用作物学、作物育种学和高级作物学等课程。两年后他辞去农业试验所所长职,专任台大教授兼农艺系主任;1952年又辞去系主任职务,专心教学研究和著作,直至1973年退休。在台任职的26年间,当时公教人员待遇菲薄,汤文通以一人工资要赡养六口之家,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决不在外校兼课,每日除备课、讲课和从事研究工作外,即埋头写作,经常夜以继日,甚至通宵达旦。汤文通退休后,仍荣膺台大“名誉教授”。他经常到台大研究室,义务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他还注意查阅书报,关心海峡两岸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 汤文通的著述甚丰,先后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或论文共104篇,并与他人合作出版初级、高级《作物学》各一部,作为农科教学参考书。他出版的专著主要有《农艺学》、《农艺植物学》、《作物栽培原理》、《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等。其中后一专著约120万字,为驰名世界的欧洲育种学权威杂志《EUPHYICA》推介为世界作物育种学名著之一,并认为是中国代表作之一(见该刊1969年第7卷)。 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汤文通曾于1953年与陈正祥等教授创办《科学农业》月刊,他被推为发行人,主持刊务。该刊物为台湾唯一不受政府补助或财团支持的农业学术期刊。汤文通辛勤主办达21年之久,直至业务全面稳定之后,才把重担卸下。 汤文通还致力于作物品种的改良,尤其是对大豆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1961年前后育成“台大高雄1-7号”大豆种,成为抗倒伏的丰产良种,优于“百美豆”、“三国大豆”、“十石大豆”等从日本、美国引进的品种,在高雄、屏东一带厂为种植,春作亩产量达167~200公斤,秋作亩产也有133~167公斤。这项研究成果,对台湾大豆的增产贡献甚大,改变了以往认为大豆在台湾不能作为食用或油料作物栽培的观念。他有关大豆种植的多篇论文,1963年由台湾中华农学会推荐,荣获该年度年的“农科学术奖”。 汤文通秉性仁厚,治学严谨,注重身体力行,从来不谈空话。早在民国27年(1938)兼任福建省高级农校校长时,亲订的校训是“手脑并用”,并配上如下对联,与诸生共勉: 慕虚荣,爱利禄,不是现代学子; 求真理,讲科学,方称进步青年。 汤文通向来生活简朴,50岁后更是烟酒不沾,亦无特别嗜好。退休以后生活很有规律,早晚坚持散步和打太极拳,晚年因腿力不支,则以静坐法代之。因此他的身心健康,九旬以后仍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他常以“一身瘦骨,两袖清风”自嘲。 汤文通晚年对家乡十分怀念,对于台湾的前途和大陆的形势也很关心。他爱憎分明,淡泊名利,敢于抨击权贵。对“台独”的言行尤感痛心,在亲友晤谈中经常吐露心声,表于容色,深受人们敬重。 1992年7月21日,他将自己编著的初级农业课本《作物学》1~4册;《植物生长与分化》、《作物栽培原理》、《农艺植物学》、《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等书,寄赠给泉州市图书馆,为家乡的农业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94年12月24日晚8时,汤文通因心力衰竭逝于台北市三军医院,终年95岁。他的骨灰暂厝在台北县金山安乐园的金宝塔内。他生前立下遗嘱,要家属在国家统一后或泉、台直接通航时,一定要将他的骨灰护送至泉州汤氏墓园安葬,以实现他热爱故乡,叶落归根的宿愿。 (蒋刚撰 沈墨 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