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王氏中医痔科
级别 省级 类别 传统医药
地域 传承人
简介

  2022年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坚,泉州市中医院肛肠二区主任,王氏痔科第十三代传人,也是泉州市人大代表。王坚的爷爷王鸿珠,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发明的赛霉安,一度是泉州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赛霉安的抑菌、抗炎效果有口皆碑,十个新手妈妈里十个都听过,很多还用它作为断脐的脐粉。

  而这,只是这个中医世家济世馈世的很小一部分。今天,让我们和王坚一起,走进、探寻并记录这个家的医道传承。

  爷爷发明的赛霉安,卖到世界五大洲

  王鸿珠生于1914年,最初像个救济四方的游侠。

  年轻时,他带着祖传的中医外科特别是治疗痔疮技术,从老家湄洲岛出发,一路访名师治病人,享誉福建南部。机缘巧合下,他定居泉州西街,开办“圣洁医所”,并开馆授徒,秉承慈悲、济世的心,对穷人分文不取,有时还收留没钱的病人,供他们吃住。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华侨回乡治病,把王鸿珠及其神奇药粉的名声传播到东南亚各地。后来,王鸿珠的徒弟把医馆开到了中国香港地区,以及马尼拉、吉隆坡等地。

  1949年后,因为“圣洁医所”好疗效和悬壶济世的口碑,王鸿珠夫妻被政府聘到泉州联合中医院工作。

  赛霉安是在这之后“出世”的。它的问世,还得从王鸿珠一直没治好的十二指肠溃疡说起。

  被十二指肠溃疡折磨的王鸿珠,有一天突然想起自己用来救治痔疮病人的白色粉末,它的抑菌、抗炎效果很好,在牙科、妇科方面也有很好的试用。他开始改良并以身试药,竟真的治好了自己的病。

  他把药方献给了国家,1959年,这款药在医院命名,王鸿珠将它取名“赛霉安”,意思是赛过西药(霉素和磺胺),彰显那个时代中医人的底气和自信。“赛霉安”有内服也有外用,在市人民医院的药厂里开始生产,于1960年出口,成为泉州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如今,世界五大洲都能买到出产于泉州的赛霉安。

  王鸿珠在市中医院工作到70多岁才退休,于1996年过世,享年84岁。他曾获得全国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帅气的照片,曾作为先进工作者在泉州工人文化宫挂了整整10年。

  别人看连环画时,他看爷爷指定的古文读本

  王鸿珠的中医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子孙后代。

  王坚的父亲王泉英,是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从小在医馆里长大的王泉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毅然选择了报考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两年回到泉州市人民医院工作,直到2004年从泉州市中医院痔疮科主任任上退休。

  王坚现在常常查找有关爷爷乃至祖辈留下的珍稀资料,找出了许多老医书,磨药的小碗和锤子。这次,他翻箱底找到了爷爷的医师证,这可是新中国颁发的第一批医师证,相当珍贵。

  王坚擅长肛肠科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微创手术治疗,特别是复杂性肛瘘、重度痔、便秘等疾病。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别人看连环画的时候,他看的是爷爷指定的古文启蒙读本,传承中医的使命自小根植。

  王坚的大学志愿是爷爷帮忙填的,清一色的中医药大学。他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参加工作的那一年,爷爷永远地离开了。

  爷爷一辈的中医是非常纯粹的,技艺也非常精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那种纯粹的辨证思维的治病模式在渐渐退化,这也令王坚有了危机感,中医的传承任重道远。

  永远把病人当朋友,想其所想痛其所痛

  王坚的传承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笔头写写,他实践了,并做出了成绩。他把肛肠科创建成全国中医肛肠先进名医工作室,还是市级青年文明号,泉州市卫计委暖心服务推荐品牌。

  卫计委的推荐,可不是因为王坚的家族名声,是王坚用实实在在的救治服务争取来的。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几年前,城东一个50来岁的妇女找王坚看病。她便秘了5年,靠吃泻药排泄5年,面黄肌瘦,体重只有80多斤,村里人都说她可能得了绝症。

  王坚断定她患的是顽固性便秘。含有刺激性的泻药,越依赖就越难排,久而久之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及各种健康问题。

  王坚采取了中医调理和治疗,持续了6个月,这个妇女的便秘彻底治好了,一年后胖了近20斤。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治起来确实很耗精力。但如果我们放弃,还有谁来帮他们?”王坚不放弃他的病人,还想着要专门开设一个便秘门诊,因为便秘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要看哪一个科室,容易误用刺激性的泻药。

  想病患所想,痛病患所痛。王坚和父辈、祖辈一样,把病人当朋友。每年春节,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带着全家人,拎着地瓜和花生,从洛江河市到他家拜年感恩。这份感恩,源自王鸿珠夫妻当年的救济。

  “对人性的温暖要永远地保持信心并坚守,”祖辈教会了他善良和感恩,王坚也常常告诉自己的女儿,要懂得感恩,要乐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