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
级别 省级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域 传承人
简介
 磁灶陶器烧制技艺分布于晋江市西北部磁灶,其有“中国陶瓷重镇”的称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磁灶陶器烧制技艺可追溯至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的陶器曾经远销海外。主要陶品有急烧壶(即药壶)、炖锅、缸瓮、皇金。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有割线( 小件陶坯)、拉坯(科钵类,缸瓮类、大缸)、晟磁、上釉水、烧制等工序。 [2-4] 
2016年,磁灶陶器烧制技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19。
磁灶传统手工制作的陶品属陶瓷沙器,主要陶器有碟、盏、盘、瓶、罐、壶、瓮等。釉色有青、绿、黄、黑、酱、橙等。装饰手法有印花、贴花、刻花、画花、堆花、捏花等。装饰花纹有缠枝、牡丹、莲瓣,有龙、虎、凤凰、麒麟、孔雀等飞禽,以及鱼、虾、龟、蛙等水族雕塑和彩绘。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磁灶陶品的原材料黏土(俗称“海土”),是早期地下沉积的硅酸泥土,黏性高,适用于手工制作,能制作出很薄的陶坯,厚度比一般陶器薄出许多,传热也快。 [3] 
磁灶陶器烧制技艺第廿三世传承人吴松森表示,制作陶坯的工具有“磁车”“线割”瓷片“大刺”“共刺”;另有晟磁用的“内粒”“把扳手”等。 [4] 

主要工序

磁灶陶器烧制技艺一般需经过拉坯、上釉、晾晒、装窑、烧制、出窑等工序,其中拉坯工艺要求高,讲究手艺。
拉坯:根据预制陶品的规格,手感确定陶土大小,将其揉成锥形,底部粘上糠灰,置于磁车,用脚由慢到快钩转磁车,利用磁车自重加速旋转的惯性为动力,经过“扩容”“生”“拉生”“行大刺”等工序,把陶土由内向外扩、拉至所需的规格,其间需不断往陶土上添水,形成所需的陶坯后,用线割离底部或用“共刺”刮掉底部多余的陶土,双手合拢抱离车盘,放于木枋上晾干。
上釉:陶坯晾至半干时,需再经过修整、印花、纹龙等,待完全晾干后上釉水。坯体淋上釉水,需一个套一个晾晒,待干透后即可分开装窑烧制。磁灶陶瓷所用釉水有铅釉、矿石釉、草灰釉及乌釉等,其中以草灰釉因价格便宜且取材简单可自制较为普遍。
装窑:根据仓窑的容量、陶品的大小进行装窑,每件坯体需用“白赤土”泥块分段隔开,以防高温煅烧时釉水流动黏在一起。仓窑装满后,封上窑门,即可开始烧制。
-烧制:烧窑的燃料一般为松尾树,先烧灶头,连续燃烧加温十几个小时达到一定温度后,再一仓一仓向高处接续燃烧。窑炉的烧成温度需由烧窑经验丰富的“看火师傅”用肉眼观测窑内的火度,根据窑内温度,在加料孔添加或停止加燃料,以达到窑内温度均匀,一般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
出窑:整条窑炉烧成后需冷却一段时间方可出窑,以出窑师傅认为可以进出窑炉为限,一般为5—7天,不能急于出窑,因为窑门一开温度急降,可能出现炸坯、暗炸裂等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