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 市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
地域 | 永春 | 传承人 |
咯摊(闽南语读音为ko tua),是永春县五里街镇的一种汉族名小吃,是一种最能体现亲情的吃法: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像吃火锅一样把许多食品放在铁锅里煮,这些食品以猪肉、猪内脏为主,汤用骨头熬成,同时加上青菜和豆腐等配料。
咯摊起源于永春县五里街,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据说清朝时期,五里街是繁荣的海鲜农副产品集散地,南北商贸往来频繁。五里街山海陆路皆通,是当时的山海货物的交流中心。泉州的鱼虾糖盐通过木船晕倒运到这来,德化、大田、永安的茶叶、香菇、笋干、土纸、陶瓷等山珍奇货也通过人工肩挑的方式运到这儿来进行交换。因此,五里街十三碣、海客巷、新亭路等处,客栈林立,商贩云集。
当时,咯摊还只是路边摊。经营者在路边摆放张中空的小木桌,木桌下放是个小炉。木炭火上置个大硿,硿口与桌面同高,里面装水,桌的周围放几把小凳子,让吃客围着炉灶,公用一锅沸水,临时把食品投入硿里,熟了立即捞出来,放在自己碗里,客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调配调料。起初,锅里煮的就是一些青菜、豆腐、猪内脏等一下较廉价的食材。由于食材煮熟后会在锅里翻滚,发出“ko ko ko”的声音,与“咯”的闽南语发音相似,咯摊便因此得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咯摊的食材也得到了丰富,慢慢地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传承人更是在猪肉咯摊的基础上,结合人们饮食需求的新变化,创造出了牛肉咯摊。
现在,五里街咯摊已经成为永春名小吃的一道标志,一谈起永春好吃的,便道是咯摊。因为咯摊吃法最能体会亲情、友情,每逢节假日,总会有许多人特意围坐在一起吃咯摊。就连海外人士都爱上了这种特色小吃,每当来到永春,总要吃上一顿咯摊才算是旅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