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国佛雕
级别 市级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域 泉州 传承人
简介

  西藏国佛雕技艺位于泉州古城区的中山街。

  西藏国佛雕技艺历史悠久,据《泉州市志》第四册卷三十九载:“宋代泉州佛道盛行,涌现许多雕塑神道佛像铺和妆佛艺人,……清以后,泉州知名妆佛铺有‘西来意’、‘西明国’、‘西方国’、‘西天国’等,……”《鲤城区志》下·卷二十七也记载:“清末,泉州有西来意、西明国、西藏国、西方国、芦山国等雕佛铺”,《泉州市志》又载:“知名的妆佛艺师有:许陋,……近代有马棠棣,……此外,近代雕塑名匠姚松林、詹鸣皋、蔡尚、鲍虞、景光、九定及现代艺师詹振辉、释静远等人,在神像雕塑艺术上亦各有程度不同的成就。”詹鸣皋早年师从西方国妆佛铺的清代妆佛名师马棠棣学艺,师成后以其擅长的樟木雕、泥塑雕和家传的“绕线镂金”雕佛技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钟楼附近创办了“西藏国”佛雕铺,1927年该铺迁至南门311号,六十年代落脚泉州中山南路463号至今。

  “西藏国”佛雕铺第二代传人詹振辉(1912-1988),12岁随父詹鸣皋学习雕塑佛像,又拜姚松林(1870-1932)为师,还得益于民间妆佛师傅黄友泽的指点,在众名师的传教与点拨下,佛塑造像技艺逐渐成熟,并把家传的“绕线镂金”和漆线雕巧妙地结合,成为西藏国佛铺独有的“镂金雕”、名噪一时的雕塑名家。西藏国佛雕技艺至今已传衍一百二十年、四代传承人。

  西藏国佛像雕塑有泥塑、木刻、脱胎三种。

  泥塑佛像是用骨架和粘土制作而成,其制作流程有:1、绘出平面图,2、制作小样,3、搭骨架4、泥土选择及加工5、上大泥堆大型6、深入塑造7、自然风干至第二年夏天开始做底,再进行十八道工序,即打磨泥柸、上漆、干后填补生漆瓦灰、干后打磨生漆瓦灰、根据要求包夏布或棉纸、夏布或棉纸上填生漆瓦灰、干后打磨、要进行三遍重复的工序、完成后上漆、彩绘处做白底、图案进行盘线、再部分贴金、局部彩绘、装金的佛像,局部图案盘线后,整体上漆装金,装金完成后再罩上生漆。

  脱胎佛像雕塑造像,古称夹苎造像或干漆造像,其制作工序1-6与泥塑佛像同,7石膏翻模,8、上漆、贴夏布,9、和模,10、脱胎,11、脱胎完成后,油漆装金进行十八道工序(与泥塑佛像同)。

  木刻神像制作工序有1、选择合适木料,2、打坯,3、修平,4、贴金箔,5、上色、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