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江扒龙船习俗
级别 市级 类别 民俗
地域 鲤城 传承人
简介

  兴盛于清末民初的笋江扒龙船习俗,龙船鼓、献江、祭神、竞渡独具浓郁的闽南民俗特色。龙船鼓,歌声雄浑壮美,节奏鲜明,扣人心弦“五月节,龙船鼓,满车路”。鼓声从四月初一唱到五月初五晚上;祭江于五月初五子时举行祭江仪式,将船划向祭江地点靠岸,举行祭悼仪式:上香、烛,烧金纸,供猪头尾吊(全猪)等五牲四果供品祭江。祈求去邪祟、攘灾异、风调雨顺、事事如意,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祭毕,船顺流而归;祭江之后竞渡开始,江面上龙船摆成一行,以鼓为令,落桨开划。按锣鼓节拍划桨撑篙,穿梭前进,一起一伏冲波逐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扒龙船,又名赛龙舟,古称“竞渡”,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仪式。是祭仪中具有宗教性、又有娱乐性的活动。后来楚国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把“竞渡”演变成为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竞渡之戏习以相传,延续至今。明清时期,泉州也流行舟人竞渡。据清乾隆《泉州府志》第十册,卷之二十至二十一?风俗篇中记载:“端阳,龙舟竞渡,黄克晦﹙明﹚诗:乍采芙蓉制水衣,蒲觞复傍钓鱼矶。歌边百桨浮空转,镜里双龙夹浪飞。倚槕中流风澹荡,同桡极浦雨霏微。为承清宴耽佳赏,自怪猖狂醉不归”。

  扒龙船作为一项水上娱乐活动,经过了历代的传衍,除了竞技性外。还保留了请龙、祭神、献江等民俗祭祀仪式,构成一种特定的民间习俗,也成为端午文化中的组成部分。请龙仪式十分隆重,在龙船前设香案,香案摆上三牲四果等供品,由长者带领众龙舟队员,上香、祭拜、三鞠躬。礼毕,给龙船进行修整、上漆,龙头重新上色等。请龙时村里要设宴请客,请戏班来搭台唱戏,热闹非凡。到了农历五月初一,龙船队要举行“献江”,献江就是由龙船队员抬着修复一新的龙船沿江边巡行。从浮桥出发,途经霞洲、东浦、南门、后山、内港、金山、伍堡、西门港、乌墩等乡、村。沿途各乡、村要扛出境铺大旗迎接,设香案,供三牲四果,上香、燃烧金纸、放鞭炮迎送。天黑返回溪后和黄甲街。请龙、祭神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民俗,并演绎成独特的龙船文化。

  浮桥自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民风古朴,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笋江扒龙船习俗只是其中之一,历史悠久,对于了解和研究浮桥的民俗历史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笋江扒龙船习俗根植之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成为一项竞赛活动的同时,展现了民族凝聚力和振奋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