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 省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
地域 | 泉州 | 传承人 |
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
清源茶是源于泉州清源山的茶种,是在安溪铁观音之前乌龙茶的一个著名品种。在泉州清源山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种植和就地制作,遂成为融茶树种植技术、茶叶制作技艺和闽南茶道文化为一体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并与后来兴起的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一脉相通。清源山茶历史可上溯到唐代。相传唐僧人释道昆于清源山龟岩洞(今赐恩岩)静修,“山岩学禅,餐饮茶汤”。宋至和—嘉祐年间(1054-1063),北宋政治家和茶叶专家蔡襄两度知泉州,在蔡襄的指点下,清源茶从茶丛品种的更新,到采摘、制造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改进,后人称始于蔡襄时期种植的茶树为宋树。明末时,清源茶与武夷茶等齐名,清末进士黄抟扶倡设清源种茶公司,引种水仙茶树、铁观音等良种,并聘请茶师指导裁制,使清源山茶享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美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宋树”为品牌的清源茶,在菲律宾的嘉年华会获金奖。
清源山茶制作工艺复杂,强调“炒揉得法,人定胜天”,尤其是烘焙这一道,须考虑天气、湿度和叶子里的水分,故有句俗语称“北风制好茶”。蔡襄曾登上清源山品清源山茶,他说:“茶之真香,在于本色纯正,方为大众所共赏。清源茶之选载品种与采制之法,务在行远则名扬,重在品高则誉起”,对稳定清源山茶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清源山茶历史悠久,是泉州地区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清源山茶的制作技艺传统古法,对于闽南乌龙茶及闽南茶道研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乌龙茶的历史乃至中国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近代清源山茶随华侨远渡重洋,在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地影响深远,成为连结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精神纽带。清源山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蕴含这重大的商业价值,对研究中国乌龙茶业的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