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善坛妈祖信俗
级别 市级 类别 民俗
地域 安溪 传承人
简介

  善坛畲族村的妈祖信俗,来源于安溪县官桥镇善坛畲族村“半岭宫”(又名“妈祖庙”),这里地处偏僻山区,距离安溪县城19公里,宫是本村所建,佛是本村所塑,但信佛、敬佛却不分姓氏、性别、族别、区域,几乎是共同的,融为一体,和谐相处。

  我善坛村钟氏二房始祖钟颜德,原籍厦门市禾山钟宅,他也许是不喜欢惊涛骇浪的大海,想到青山绿水的地方过农耕生活,于是他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某日准备外迁。当夜妈祖托梦于他,你要走也要背我走(或许妈祖为海神还绰绰有余,要再前往山区,作山区的保护神),我祖问:钟宅社那么多人信仰你妈祖,供奉三尊金身,一正二副,我要背走哪一尊?妈祖说:你往外搬迁,不能在白天,要在夜晚,不能点灯,你要走时,摸我金身的鼻子,鼻上有汗水的便是正身。我祖按梦中的吩咐,摸到鼻上有湿湿的(汗水)背起妈祖就走,他一直向内地山区进发,途经今同安、东岭、龙门,行至今官桥镇赤岭村崩圳,看到一片开阔地,苍松翠柏,绿草茵茵,,想在此安家落户,他问卜于妈祖,妈祖不允许,再问卜向什么方向走,问得向东走,他背起妈祖一直向东进发,到达今善坛村口处,他走累了,想休息一下再走,就解下妈祖金身靠在一块石头上,休息过后,他要继续前行,往前抱妈祖的金身,抱不动,背也背不起,他知道这是妈祖在显灵,就问卜于妈祖,三加杯允准在此建宫安神,也就是现在的“半岭宫”,又名“妈祖庙”。

  经世代传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半岭宫”妈祖信俗。“半岭宫”妈祖信俗包括每个月初二、十六做“牙”、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卜炉主、请妈、妈醮、谒祖进香,妈醮按房头轮值,十年轮到一次。

  谒祖进香队伍更为庞大,声势浩大,排列有序而科学,典仪庄重热烈,虔诚崇敬;进香队伍排序如下:

  1、总指挥          2、摩托开路(25辆)    3、八辆小轿车

  4、头前旗、回帖    5、十三面大锣           6、条旗

  7、五方旗          8、三角旗               9、军乐队

  10、男子龙队       11、蜈蚣旗              12、大鼓队

  13、香枪           14、排驾                15、车鼓亭

  16、香盘           17、十八学士队          18、南狮

  19、聊鼓           20、道士                21、唢呐

  22、火香篮         23、彩牌                24、圣旨

  25、龙伞           26、刀轿                27、钉轿

  28、日月伞         29、妈祖正身            30、妈祖附一

  31、妈祖附二       32、六府王爷            33、三府王爷

  34、车鼓亭         35、文阁八音            36、北狮

  37、相工           38、少数民族电声乐队    39、香轿

  40、火鼎丑婆队     41、大戏(八仙)        42、礼炮车

  43、随香车辆、信众

  善坛“半岭宫”妈祖信俗经过580多年的传承,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有侨居新加坡、美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马来西亚,成千上万钟氏后裔都奉祀妈祖、建有妈祖庙,有台湾、香港、澳门的钟氏后裔也奉祀妈祖,建有妈祖庙,移居台湾的善坛人,在淡水、坪林、礁溪、台北、水耸凄坑约四千多人,全部都信仰妈祖,坪林《保坪宫》、淡水《福佑宫》、狮潭《义民庙》等都是“半岭宫”的分炉。因此,妈祖文化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统战工作的开展,促进台胞的回归、祖国统一的纽带,它的作用不可估量。还有移居泉港区山腰的钟厝村、鳶峰村、钟厝工区的近万人也奉祀妈祖,有妈祖庙。“半岭宫”妈祖信众数万人,这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善坛“半岭宫”妈祖信俗活动中众多的民俗文艺阵头,地方乡土气息浓厚,辇轿制作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祭典活动庄重虔诚,信俗活动文化内涵丰富,极有文化研究价值,对台、港、澳、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起着架金桥的重大作用。善坛“半岭宫”历史遗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