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 省级 | 类别 | 传统美术 | ||
地域 | 泉州 | 传承人 |
泉州彩扎主要分布在泉州市区及周围县(市、区)、厦门、漳州等地。
泉州彩扎源于古代纸扎,俗称“糊纸”,唐代极为盛行。据《泉州市志》第四册卷三十九“文化”第四章第二节工艺美术·糊纸(彩扎)记载:“早期糊纸工艺是为适应民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死人入殓和迎神赛会的魂轿、冥屋、纸偶俑等纸糊制品,于是出现糊纸店。老牌的糊纸店‘金传胪’已有百余年历史,传四代。其前身是锦茂糊纸店,于清同治年间开设在义全寮仔街,因附近有‘传胪’石牌坊,顾客称之为‘金传胪’”。但制作纸扎工艺时,只作了一半(看得见的正面),留下一半(看不见的反面)没做,不求艺术质量的完整,民间称之“糊纸没存后”。直至民间艺人陈天恩大胆革新,把只作半面的纸扎,做成为完整的圆雕。他以前辈艺人王臭司、张守圳、黄申赐等人的特长,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人物衣褶生动、性格鲜明、仪态逼真、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彩扎作品,取得彩扎艺术上的显著成就。因其由纸扎脱胎而来,并以色彩缤纷的丝绸为主要制作材料,故称彩扎。
泉州彩扎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仿真艺术,与广东“纱灯”北京“绢人”并称为全国三大美术人形。泉州彩扎多以小圆雕为造型形式,以戏曲人物、飞禽、走兽、鱼虫、果蔬及楼台亭榭为题材。制作技法根据工艺手法可分为“坐艺”和“站艺”两大类、五大工种(扎骨、包堆、剪贴、框线、画笔)。“坐艺”技法包括头手雕塑、骨架制作、糊上衣服、镶线、装饰、梳、戴、定型;“站艺”技法包括扎骨架、置光、裱糊、镶线、刻纸、绘色、装饰定型等。泉州彩扎制作精美,色彩明丽,构体轻盈,风格高雅,地方特色浓厚,用浆糊黏贴制作,手工技艺堪称绝活,具有极高的仿真性特征。
泉州彩扎是近代纸扎艺术发展的历史缩影,体现了泉州民间工艺的悠久文化,是研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引起全国各方的关注,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泉州彩扎是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优秀代表,属仿真艺术,集雕塑、彩绘、刻纸、镶线、裱糊、戏剧道具等制作技能于一体,工艺精致细腻,造型多姿多彩,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泉州彩扎作品曾评为省工艺美术展览优秀作品,选送参加全国美展,并曾获华东地区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奖;还被收入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泉州戏曲彩扎工艺》一书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彩色彩扎人物画片》,并有多件作品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在海内外颇受赞誉。前国家主席董必武曾到泉州参观并题词“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盛赞泉州民间工艺。
保护单位: 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