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祭十班习俗
级别 省级 类别 民俗
地域 泉州 传承人
简介
  2022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泉州祭十班习俗”的祭祀活动是泉州一个有名的民间信仰活动。“祭十班”即祭十班公妈,为古泉州东门外一带民众祭祀十班抗倭英烈活动。
   在明朝中后期,发生“倭寇之乱”。据“泉州府志”的“纪兵”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复寇泉州、安平、同安等,反复入侵,焚烧民居,也被军民拒退,后众倭寇移居南嶴,双方焚拒达一年。同年八月廿八日,在现古福泉大路(泉州琯头路段)附近,一群活动其间、或耕作、或商贩、或上集、或返家等男女及当地许多老少村民,见倭寇入侵,先急忙逃入琯头村东之小山的芒草丛中逃避,本来大队倭寇已通过,后队的倭寇听到芒草丛中有狗叫声,便回马提刀杀进芒草丛中,见里面藏有众多男女,即进行残无人道的大掠杀,周边十个村落的民众,闻声立即拿起锄头砍刀等,与尚未被杀的避难者一齐杀向倭寇,协力进行自卫还击,一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此战令倭寇大丧其胆;倭寇在泉州的别处敢多次进行反复烧杀,但在城东至桥南一带,再也不敢来犯。这天,与入侵倭寇战死和被入侵倭寇杀害的男女老少上百人。惨遭倭寇的屠杀后,这些死难者,除了可辩认的外,凡难于辩认者,都在遇难之处,被同葬于琯头村东旷地。是年,泉州府衙为遇难的英灵举行官祭,并将每年农历八月廿八日定为公祭日。后来又在其公墓之上,建了一个约八、九尺见方的小庙,是为“十班公妈”墓庙。该墓庙大门刻有一幅“卫乡御倭崇英魄,化骨埋名载道碑”的对联,还有“威名显赫”、“英灵千古”等许多历代官民乡贤所题的牌匾,可惜已被毁废无存。近年,因万安开发区建设需要,“十班公妈”墓庙,被迁至桥南社区的“岩仔山”上重建。四百多年来,“卫乡御倭”的“十班公妈”,已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每逢八月廿八日,洛江、城东共同举行祭“十班”活动。形式主要是以当时参加抗倭卫乡残遭杀害的村落、姓氏排列轮流主持祭祀活动,民间流传依据各村农副业特色主祭谣:杀猪一(浔美何氏),鲟仔二(庄任庄氏),挑鸡三(琯头庄氏),屈头四(古蓝陈氏,后来废乡),绝种五(古楼,后来废乡),水蛙六(见边柯、杨氏、庄氏),后来废乡),山草七(西福魏氏等),蚝仔八(乌屿董、何、杨氏),蛏仔九(杏宅郭氏等),饭店十(桥南刘氏)。时过境迁,古蓝与古楼2个村落先后废乡,由十个村落又改变由8个村落轮流祭祀。即八年一主祭。
    祭十班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也是当地居民对明朝时残遭“倭寇”杀害的祖先的一种怀念和祭奠活动,由习俗上升为一种民间信仰,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