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 省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
地域 | 泉州 | 传承人 |
2022年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珠绣,是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珠绣工艺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花之源自主设计的抽象图案或几何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简介 珠绣 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在纺织品上组成图案的刺绣。珠绣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珠绣等。
珍珠绣始见于隋唐。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宫廷有珠绣被面,以小米粒般的珍珠等绣成鸳鸯、花卉图案,五色辉映。宋、元朝代珠绣更为突出,岭南媚川郡(今广东宝安)刘姓官吏曾以彩色珍珠绣成“双龙戏珠”马鞍献给宋太祖。元代,帝王织金袍上绣以大珍珠,宫廷颁发西番的诏书上也以珠绣装饰。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是鼎盛于世。清末,直隶总督袁世凯曾奉献给慈禧太后一件以珍珠、宝石绣成芍药等花卉图案的服装。
玻璃珠绣始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当时吕宋(今菲律宾)华侨回中国,带回玻璃珠绣拖鞋(俗称“吕宋拖”),在福建流传。后来,福建的匠师用进口玻璃珠制成珠绣拖鞋,流传至闽南沿海一带。1920年左右,厦门“活源”商行进口小玻璃珠,用于生产珠绣工艺品。中国玻璃珠绣产地有福建、广东等地。玻璃珠绣有全珠绣、半珠绣两种。
而珠绣制品的品种很多,有官服、帽、披肩等,最负盛名当是“三寸金莲”。
解放后工艺逐渐失传。
古时,在闽南沿海一带,男人出海讨生活,或从商是当地习俗,妇女便自然而然地守在家中等候。于是,这一针一线中凝聚了多少相思,多少闲愁!这也是珠绣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泉州珠绣“阿嬷绣品”第四代传人的陈克忍,出生于1964年,自幼天姿聪颖,受外太奶、奶奶、妈妈等的珠绣作品的感染、熏陶,四、五岁时,便开始学习,至今擅于珠绣及其他刺绣技艺。
其祖辈世代开布行裁缝店,常往来苏杭、京城、南洋购布,不乏采购当时昂贵的珍珠绣品,如:香囊、衣服挂饰等。
当时心灵手巧的祖辈,更是把这珍珠绣技艺丰富到了自己的绣品中,也逐渐将此特色融入到了富有独特闽南色彩的生活中。至今,传人还较完整地保留有“龙头”、“牡丹”、“三寸金莲”等纸质模板。
传人陈克忍1981年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厂当技术员。1984年来到建成公司样衣组,受厂里领导指派曾经在1987年间派到厦门大嶝岛、小嶝岛、厦门美珍厂教授珠绣技艺多次,累计时间达一年。
现今珠绣工艺流传地有福建泉州等地,完全由纯手工完成。珠绣有全珠绣、半珠绣两种。珠绣品整件是由成千上万颗2-3毫米的各色珠子, 以及直径4-5毫米的亮片组成。一件绣品中常采用多种绣法.如:平绣,串绣,竖珠绣。完成后的整件绣品高出布料2-3毫米,立体感强,经光线折射又有浮雕的效果。
全珠绣是在产品面料上绣满玻璃珠;半珠绣则是在部分的亮片绣,部分玻璃珠,它和面料的质地、色彩相互辉映,有良好的艺术效果。珠绣的针法有平绣、凸绣、串绣、粒绣、竖珠绣、叠片绣等多种,尤其以有浮雕效果的凸绣最具特色。品种以日用品为主,有佛教用品,服装、拖鞋、帽、提包、首饰盒、腰带、窗帘等,也有挂屏等欣赏品
泉州珠绣技艺主要用于闽台宗教活动、家居装饰、喜事庆典、礼品馈赠,见证了两岸交流的悠久历史。同时,绣品表现较为广泛,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有欧美的浪漫风格,不断销往海外、东南亚个地区,尽显东方民族魅力和闽南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