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肉粽制作技艺
级别 市级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域 泉州 传承人
简介

  泉州的肉粽闻名于海内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 ——如何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肉粽? 首先是原料选择:挑选质地柔软、光泽鲜亮的糯米,配料选用农家半瘦肥的三层猪肉、大虾仁、香菇、卤蛋、莲子、栗子、雪笋混合而成,就连棕叶,也必须经过高汤烹煮。其次是火候的掌握,包括炒米、下料的时间都必须十分准确。 ——肉粽的制作方法是: 先将猪肉切成方片,然后放在锅中卤以“糖乌”,加些五香至熟,才将猪肉捞起,将卤汁炒以预先洗净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卤汁都被糯米吸收进去为止,再放在竹框里,用竹叶一个一个地包成四角形的粽子。在包扎过程中,逐一放入所备的配料,至告一段落时,再集中放在大锅中去炖,方言叫做炕肉粽。炕肉粽的时间,一般是半日左右,肉粽才能出胶,香味四溢,再取出一串串悬挂起来。食用...

  粽子什么时候传到泉州无从考证,泉州的粽子以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而著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泉州的传统小吃之一。清末民初,泉州的肉粽制作技艺就己盛行,市区有“肉粽银”,浮桥头观音亭边有“肉粽牛”,他们的肉粽在当时的泉州可是名噪一时。蓝氏肉粽是继他们之后比较早掘起的肉粽店。创始人蓝丹铛,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祖籍福建漳浦,早年移居泉州晋北(今洛江)坑头村。自幼随父生活在厦门,并拜师学做粽的手艺。艺成之后,在厦门挑担走街串巷叫卖肉粽。抗战爆发后厦门生意惨淡,举家返乡,在市区南门一带继续从事肉粽生意。并把肉粽制作技艺传给了第二代蓝顺忠、再传第三代蓝建生、又传第四代蓝雄辉等兄弟。蓝雄辉和父亲蓝建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市区东门及东街口钟搂边一带流动摆摊卖肉粽。直至1998年东街旧街拓宽改造后,才有了自己固定的店铺“蓝氏钟楼肉粽”。

  蓝雄辉传承了祖辈一百多年的制作技艺,肉粽从选料到成品需经七、八道传统手工制作,道道精细严谨。经秘制滷汁熬熟出锅后的肉棕软糯可口、香飘四溢,是泉州美食小吃的品牌之一。有一定的美食文化价值,肉棕不但深受泉州地区顾客的青睐,还通过空运的形式,远销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深圳、广东等地,名扬海内外,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

  市区东街与中山街南北交叉,自古有“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之 称,交通发达。而位于这一交叉口的“蓝氏钟搂肉粽”店,占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是一家誉满文化名城的“中华老字号”。历年来分别获得“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企业”、“中华名小吃”、“福建金牌老字号”等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2012年4月入选泉州市鲤城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2年 8月荣获“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