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门贡糖制作技艺
级别 市级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域 泉州 传承人
简介

  泉州贡糖由花生、白糖和麦芽糖,这三样简单的原料经老匠人之手后,脱胎换骨,成为泉州人喜庆时节最爱吃的贡糖。

  贡糖是如何被“捶”出来的呢?

  “先备料,精选颗粒饱满的花生放入大锅中翻炒后,放置通风处冷却,再退皮,碾成粉末,作馅。”郭师傅取部分准备好的花生末置于木桌上不断揉搓,期间添入“独家”配料,此时,浓郁的花生香气溢满屋子。随后,他把白糖倒入热锅中熬制,并用一根长竹条轻轻地搅拌。几分钟后,他再放入一块晶莹剔透的麦芽糖继续搅拌。当糖水呈金黄色黏稠状时,他把炒过的花生倒入其中搅拌。紧接着是制作流程的重头戏——捶糖。取一块刚做好的花生糖团置于大理石上,抡起木槌就往上抡,一边打一边翻卷,“要打200多下,花生和糖才能均匀融合。”当糖团由金黄变米白时,他再用擀面棍将其擀成薄糖皮,取花生末于中间,捏合,拉伸成长条状。“这个过程也很关键,要在指定的温度中把握力度和速度,否则容易断。”最后,他将包好馅的长条切成大小均等的块状,贡糖便做好了。

  享有“中华名小吃”声誉的“郭记涂门贡糖”是泉州著名的传统小吃之-。创始人郭蚵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从小随父亲学习贡糖的制作技艺。清光绪十年(1884年)创办了家庭手工作坊制作花生糖。以传统的手工制作和祖传秘方,凭着一把棒槌、一张案板、一座炉灶及娴熟的技艺,选用优质花生仁、纯正白砂糖、上等麦芽糖,经过了七道精工细作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一块块香、甜、酥、脆的花生糖来,扬名四邻八方。因“郭记贡糖”落脚鲤城涂门街,得名“郭记涂门贡糖”,至今已传承了五代,现在的掌门人是第四传人郭永建。

  “郭记涂门贡糖”的制作:将精选的花生仁倒进大锅里,经中火及文火翻炒数小时后,倒在一个特制的大米筛中,搁通风处至凉,后脱膜。按照祖传的配方比例,把白砂糖和麦芽糖倒入锅中,经猛火熬煮,用一特制竹棍在锅中一边顺方向不停地搅拌,直至竹棍离锅时合糖达到拉絲。将熬煮好的合糖倒入装花生仁的米筛中,用手及棒以捏、拍、拉、操、搓等手艺反复翻打,使之成为一条渔鳞片状的酥香贡糖卷皮,用卷皮包制出各种不同口味的花生贡糖。第四代传承人郭永建15岁随爷爷和父亲学习贡糖制作技艺,得到爷爷、父亲耳提面命,亲传亲授,贡糖的制作技艺炉火纯青。在长期的贡糖制作过程中,摸索出“二准三快”的制作技艺。确保贡糖达到甜、香、酥、脆的口感。

  “郭记涂门贡糖”创始至今已128年的悠久历史。掌门人郭永建的贡糖制作技艺即有传承又有创新。产品有花生糖、酥皮贡糖、麦芽贡糖等三大类十八样品种。在社会上享有了很好的声誉,其制作技艺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而且是泉州美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理功效,更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长期深受消费者的赞誉和青睐,畅销闽南一带、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

  “郭记涂门贡糖”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中国名优产品建设委员会授予“中国名优产品”等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多项荣誉。2009年入选泉州市鲤城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