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鼓吹打乐是闽中地区民间的主要乐种。三通鼓从后唐开始发源于中原地区,在南宋之初已经传入德化,分布在德化县各乡镇,传承面广泛。古代三通鼓用于击鼓催征。中国古代两军打仗,通常是面对面摆好阵势,然后一方擂鼓叫战,另一方擂鼓应战。如果对方并不擂鼓应战,叫战一方通常要擂三通鼓后开始进攻。据德化县志记载,德化宋末组织义军抗元的著名将领苏十万,原名一侯,字万仁,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官武职忠义军都指挥使。苏一侯自幼习武,个性慷慨豪爽,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临安,朝廷危在旦夕,下诏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一侯倾家资充军饷,募集义兵,各里乡民纷纷响应,参与义兵行列,统属苏一侯指挥,遂有“一呼十万”之称。苏十万赶赴温州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于福州,被封为殿前都指挥使,匡扶宋室。据《苏氏家谱》记载,苏十万曾以三通鼓激励官兵奋勇杀敌,抗击元军。至清嘉庆年间丁卯(1807年),郑瑞麟恩授正举人赴京会试,奉旨钦赐翰林博士,国子监学正,回家传授三通鼓,至今在每年的祭祀、迎神时都用。历代以来,在德化县各乡镇的村民,每逢佳节、殡丧、家族祀奉之日,都以三通鼓做为庆典纪念形式流传至今,现在德化县上涌镇较为盛行,规模较大。三通鼓吹打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应当归属于“鼓吹乐” 类,史书中常见的有“黄门鼓吹、横吹、短箫铙歌、骑吹”等,而三通鼓同样以鼓为主,吹的则以唢呐独挑,又有别于上述的鼓吹乐。三通鼓可分为大三通和小三通,大三通的鼓直径70厘米,比小三通的鼓直径40厘米,大三通阵容庞大,小三通阵容较小,两种形式的器乐大致相同有鼓、锣、钹、响盏、钟、唢呐等,大三通用大锁呐 (2-4把),小三通用小锁呐(1把)。演奏有游行方式和固定座着演奏两种,以当地的山间小调、南音为主要吹奏曲目,风格以较为喜庆和舒缓两种,吹奏曲目比较单一性,演奏时以鼓为主,用大鼓指挥,小铜锣、小铜钟、高音唢呐同时吹奏出简约、速度极其稳定的音乐特征。三通鼓的节奏简单、板式古朴,鼓、锣、钟各自的节奏轻重、先后顺序相对固定,形成了古朴自然格调的音乐特征,以上涌镇桂格村为代表,周边乡镇根据宗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稍略变化的特征。 随着三通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