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道教音乐
级别 市级 类别 传统音乐
地域 南安市 传承人
简介
  道教音乐约始于南北朝时期(420—479年),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唐代的道教音乐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宋代的道教音乐具有南曲风格,丝弦乐也已加入了道乐的行列。至元代,道教出现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全真重清修,其乐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斋醮与符篆,道乐雄浑、古雅。在民间,道教音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正一派道教自宋代传入南安,尔后,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道、释”三教合流,进一步促进了道教世俗化的进程。现在流传于泉州市所辖地区的道教,都属于正一派,以替群众做法事为职业。闽南一带盛传为亡灵超度“做功德”都要请道士诵经谶,而经谶是以唱歌的形式唱诵,遂促成道教音乐地区化和世俗化。道教音乐吸取了本地民歌、木偶戏、佛曲、南曲等有益因素,建立了“歌、舞、乐”为一体的道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俗性与观赏性,现存有“吊灵” 、“净坛” 、“关发文字” 、“诵度人经” 、“分灯” 、“开光” 、“合符”等数十套;曲牌则有“地狱” 、“锦板” 、“四边静” 、“割仙草” 、“甘州歌” 、“相思引”等近二十个,一些主要曲牌后来还成为被俗称为“师公戏”的“打城戏”的主要音乐道教音乐使用乐器除道教所特有的法事乐器帝钟、戌钟、敲钟、手鼓(法事鼓)四种外,大都与民间流行的鼓吹乐、地方戏曲音乐相同。器乐有:大吹(大唢呐)、嗳仔(小唢呐)、品箫(竹笛)、二弦、二胡、南琵琶、南三弦;击乐:堂鼓、大锣、铜钲、锣仔、小叫、大小木鱼、钟(磬)、拍、静板。 南安道教音乐,根扎于民间。保护道教音乐有助于从宗教文化角度来探寻闽南文化的遗产,它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演变,形成庞大的民族体系的宝贵资料。存在问题是:初期谱系流失;表演形式呈简单化;表演群体有所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