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蟳埔位于丰泽东海,背依鹧鸪山,三面临海,地处江海交汇,蟳埔有史400多年来,一直以海为场,以渔为生,经济以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辅之工商,市场经济十分活跃。蟳埔 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据传,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宋未元初,主要特色在于蚵壳、砖石砌成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那一堵堵的蚵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蟳埔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浔埔作为泉州海丝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浔埔港起航,沿闽南沿海航行至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北岸卸货。返航时,因舱内不载货形成空船,重心不稳,不利航行,船员们就将当地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堆放在蟳埔海边。元未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检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蟳埔蚵壳厝自明末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佰多年的历史。 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而且,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 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历史上, 蚵壳厝很受蟳埔及周边金崎、东梅、后埔百姓的喜爱,清未民初,家家户户建房子都或多或少用上蚵壳。20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出现用条石砌的墙体,蚵壳砌的墙就少,改革开放后,群众富了,一幢幢小洋楼取代矮小破旧的 蚵壳厝,蚵壳厝面临绝迹的命运。现在,蟳埔蚵壳厝的保护,已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不仅注重保存现有的蚵壳厝,还有意发掘蚵壳厝的文化内涵,让蚵壳厝再展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