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 省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
地域 | 泉州市 | 传承人 |
泉州传统古民居有“出砖入石”的“皇宫起”大厝、牡蛎壳装饰外墙的贝饰民居“蚵壳厝”、花岗石砌成的石构厝、也有夯土与土坯筑就的“土挡撞房”与“土结厝”等多种类型。晋江传统民居注重装饰,题材广泛,大多是吉祥文字与图案;技法富有变化融石雕、砖雕、木雕、泥塑、彩绘、彩陶、剪瓷于一身;装饰部位遍及整幢建筑。古民居的结构形式以穿斗式为主,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正脊呈柔和曲线,两端延伸分叉,形如燕尾,称“燕尾脊”。屋面铺设红色筒瓦,檐口有“花头”,瓦陇下有 “垂珠”。外墙是房屋的门面,正门的石匾上醒目的镌刻厝主的姓氏郡望,以示不望祖源,门联多为厝主的名字冠头联,以示光宗耀祖。外墙最下面的台基常砌浮雕螭虎的白石;台基以上裙墙竖砌素面白石;裙墙以上身堵大多用红砖拼花,组成万字堵、古钱花堵等图案,中间装饰白石或青石雕成条枳窗。身堵以上水车堵多装饰泥塑彩绘或彩陶。山墙以使用块石与红砖混砌的“出砖入石”墙体最具特色。内墙木板壁按照格扇方式分格,身堵木雕彩画,用柳条枳、马鼻枳、斜格枳等形式窗枳卡榫斗拼成各式图案,也拼成篆书文字,以四字诗词、治家格言等最常见;腰堵、顶堵多浮雕花鸟人物。简单的内墙在木框架内做“杆真墙”,或竹蔑编成格堵,外抹白灰。晋江传统民居建筑中有吉凶禁忌的文化习俗,,关系到隔热、通风、采光、防雨等建筑要求及审美习惯,不得触犯。如果犯禁忌,则采用符镇法加以破解,符镇物有街巷中的石敢当,屋脊上的风狮爷、烘炉,门楣上的八卦牌、倒镜、犁尖,、文字符等,式样繁多,造型丰富。晋江传统民居,秉承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主次尊卑尚礼的思想;又有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烙下海洋文化印记,彰显特有的魅力风格。这种建筑风格、营造技艺、建筑禁忌、符镇手段等民居建筑文化,伴随着明末清初晋江出现的三次移民迁台高潮传播到台湾,在台湾世代遵守、传承和发展。晋江传统古民居建筑文化见证了晋江与台湾“五缘”关系;非洲东海岸及北欧的贝饰民居、欧洲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都可以在晋江的 “蠔壳厝”、皇宫起大厝的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风格找到踪迹,是泉州海丝文化的历史见证。
保护单位: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 惠安县文化馆 南安市博物馆 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