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饼是盛行于闽台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博饼又叫卜饼,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唐代的“进士饼”。唐时,钦赐进士登第御宴的宫廷点心为“红绫饼”。清袭唐制,每年春三月文华殿之“经筵宴”,宴后均赏“红绫饼”。唐德宗贞元八年(729年)泉州出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欧阳詹,之后泉州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名人学者相继出现,对“进士饼”也情有独钟,直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末,泉州私塾先生中秋节给学童送月饼还叫“进士饼”。既有“进士饼”,就该有“状元饼”,进士可以多人,状元则只能有一个,于是,就有了“博”(掷骰子)的游戏,目标都博得“状元饼”,求得好兆头。博饼流行的另一个助力是民俗。古代中秋拜月是女人的活动,泉州中秋夜“听香”(寻求神明的启示)参与的多数也是女性,博状元饼则是一种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的寄托,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商家通常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还是“博”第一的意思。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泉州工商界还有这种活动。但是这种方式要焚香祷告,气氛太凝重,有的也就从俗改为掷骰子,博状元饼就更流行了。中秋博状元的规则源于“状元筹”(又称“状元签”)游戏。早在宋代,就有“状元局”的游戏,状元筹大概在明代出现,清代盛行。清人顾禄《清嘉录》卷1《状元筹》载:“取科目名色,制筹为局戏,岁夕聚博,以六骰掷之,得状元者为胜,取及第争先之谶,谓之状元筹”。全副状元筹由63支长短大小不一的筹条组成,每支筹条刻有从状元到秀才的不同科名和注数,以科名高低定注数,状元1支16注(最大),秀才32支各1注(最小)。中秋博状元一套会饼63个,与状元筹游戏规则基本相同,即两者科名相同、数量相同、骰子相同、博法相同,区别是,状元筹玩的是筹不是饼,中秋博状元玩的是饼不是筹。 博饼文化内涵丰富,虽然闽南各地志书都没有记载,但闽台习俗相同,据清代蒋毓英修《台湾府志》卷6《岁时》载:中秋“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红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但是,现在有一种倾向,采信关于中秋博饼的不实的“美丽故事”,中秋博状元的奖品也从中秋月饼,变成一般商品、甚至是昂贵的物品。